《让儿童在问题中学数学》学习感悟------员小锋
员小锋名师工作室发起了2019-07-24
0
回复
19
浏览

读《让儿童在问题中学数学》感悟

员小锋

近期拜读了吴老师,张丹老师合著的《让儿童在问题中学数学》一书,收获颇丰。在此也谈几点自己的感悟如下:

“问题是数学的灵魂,是数学的心脏,是思维的动力。”数学学习过程是学生思维的过程,学生的思维又是由问题引发的。课堂问题的设计,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一方面作为科学,它必须遵循一定的教学规律;另一方面作为一门艺术,需要教师融入个人的经验,加入教师思维的创造,符合所教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特征。因此,问题设计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高效。下面,从两个方面探讨目前在问题设计中存在的误区以及如何有效设计问题。

一、问题设计存在的误区

(1)问题设计数量多,无价值。当前数学课堂中,部分教师为了追求课堂的气氛,调动学生教学活动的参与度,在课堂中设计了许多问题,但是有些问题是大量重复无价值的。如我曾听过“线段、射线、直线”第一课时示范课,40分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提了四十多个问题。这些问题中,有些问题只不过问法不同,实质是一个问题,这些问题根本没有思考价值。学生被这些低效的问题牵着,没有了自己,没有了思考,导致课堂的低效。

(2)问题设计忽视学生的思考时间。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设置问题时,往往没有考虑学生的思考时间。提出的问题一个接一个,按自己的预定步骤来,违背了课程标准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理念。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是以一个接一个的问题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没有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启而不发。

(3)问题设计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问题的设计能否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在课堂教学中至关重要。现实中,有些教师设计的问题往往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如有位教师在讲授“整数加减法计算”时,从创设情境问题开始就举一些关于水表电表读数一类学生不熟悉的问题,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难以引发学生的思考,只能导致课堂的低效。

(4)问题设计害怕课堂生成。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虽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但是有的教师怕学生的回答背离自己预设的答案,怕完不成教学任务。当学生提出自己独特的答案时,教师就会打断学生的回答,引到自己的预设中来。尤其在公开课教学中,教师更害怕学生的回答打乱自己的预案。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的思维僵化单一。

二、注重有效设计问题

教师该怎样设计问题,才能避免上述设计过程中的误区,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根据多年的课堂教学实践,借鉴部分教育名家的观点,我个人认为,教师在问题设计中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设计课堂问题。

(1)问题设计要把握“度”。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仔细研究学生情况,结合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心理特点,精心设计问题。问题的表达要清楚明白,不能让学生的理解产生歧义。问题要难易适中,在新课开始,问题的设计要贴近学生的实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围绕重难点设计问题时,要注意问题的坡度,低起点引入。可围绕重难点设计一系列小问题,在学生解决一个个小问题的基础上深入到问题中心。要让学生感受到“三分生,七分熟,跳一跳,能摘到”。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信心满满,才会产生思维的动力,才能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2)问题要把握“量”。有的教师为提高学生课堂的参与度,设计一个接一个的问题,表面上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实际上把传统的“满堂灌”变为“满堂问”。一方面把教学内容分解得支离破碎,另—方面把师生、生生互动变为问答。表面上气氛活跃,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实际是用提问的方式牵着学生的思维走,只不过是老一套的传统教法。因此,要把握问题的“量”,问题设计要适量要有价值。教师要针对不同的教学环节设计出不同的问题。适时、适量的少而精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3)问题设计要有“法”。教师面对的是有个性,有差别的学生。因此,问题设计要注意方法,要注意层次性,要面向全体学生。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课堂上尽量让他们回答基本知识点,让他们增强学习的自信心,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对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安排回答重难点方面的问题。在设计问题时除了注意层次性,还要注意问题的呈现方式,不能同一问题一问到底。

影响课堂效率的因素很多,并不是教师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就能提高课堂效率。课堂的高效主要在于学生在课堂学到了什么。如果学生厌学,教师即使再辛苦也无法提高课堂的效率。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围绕教学的重难点精心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想学、乐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提高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度,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状态。因此,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主动提出问题,引发思考探究也是值得我们特别关注的,亟待与大家一起继续探讨。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