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与问题】
布置完合作任务,请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合作交流想法。孩子们立即思考,快速交流,极短时间内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任务,气定神闲地坐等汇报。接下来教学环节行云流水,任务达成率极高。
透过现象看本质,孩子们的数学能力和思维品质真的达到预期想象了吗?合作任务真正完成了吗?
通过课堂观察和点对点访谈,现象背后很可能是这样:
1.合作任务指向过细,孩子们被牵着鼻子完成任务,学习主观能动性没有完全发挥;
2.合作任务没有挑战性,孩子们无需过多思考;
3.合作任务交流中没有碰撞和重构,未能有效提升孩子们数学思维品质。
【策略与工具】
策略1:合作任务要从孩子们已有知识的起点出发,设计跳一跳能够到的合作任务,调动孩子们任务探究的兴趣。
工具1:制定合作任务前做好课前测,了解孩子已有知识水平,有的放矢设计有层次的合作任务。
策略2:合作任务利用大任务、大问题的形式呈现,给孩子们更多的数学想象和思维活动的空间。
工具2:把小的任务和分步任务整合设计成核心任务,去“扶”为“放”锻炼思维品质。
策略3:合作任务需要更加的开放,要具有挑战性和发散性,给予孩子们思维更大的发展可能。
工具3:任务合作过程中针对具体问题或生成的想法可以采取辩论形式,“歪理正说”“正理歪说”,思路越辩越清,道理越辩越明。也可以就某个问题采取头脑风暴法,孩子们自由思考,在设想和质疑中不断发散思维,从而产生更多新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