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提问小工具
Zkaige发起了2019-12-19
1
回复
10
浏览
认识厘米

工具1:提问对象具体化,在观察中提问

就学生看得见的实物、图形或一组算式进行提问比较容易,学生能边观察边思考,边思考边产生问题。案例中学生就是在观察自己尺子的过程,发现了不同之处,从而自发地提出问题。这要比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提问容易些,语言稍纵即逝,没有抓手,提出问题对学生的要求太高。

工具2:提供不同的对象,在对比中提问

认识厘米这节课中,提供了“米尺”这一不同的测量长度的工具,学生自觉地与自己的“学生尺”进行比较,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甚至因为“米尺”和“学生尺”这两个对象的反差太大,导致学生提出了“你的尺子的1厘米和我们尺子的1厘米一样长吗”这样的问题,颠覆了刚刚建立的“1厘米”长的表象。当然,随着问题的解决,更坚定了单位的统一和一致性。

工具3:保持思考兴趣,在思维热度中持续提问

问题是在思考中产生的,四十分钟的课堂时不时制造认知冲突,让学生产生不平衡感,激起学生的思考兴趣,保持思维的热度。当学生不能解决不平衡感时,就会形成问题,课末的“你又产生了哪些问题?”适时给了学生问题输出的机会,加之每个孩子的已知不同,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

分数的初步认识

观点一:尊重层次不一的原生问题,激发质疑热情。

给每个学生提问的机会,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原生问题和对问题的自我理解。用学生的提问引领整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感受到这个课堂学习的素材不再是“教材的”、“老师的”,而是“我们自己的”,给予学生足够的提问和交流提问的机会。课堂不是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而是解决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学生的学习会更投入,更聚精会神。问题的解决,也更激发了学生质疑问难的热情。

观点二:欣赏思维进阶的再生问题,促进提问力生长。

在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后,让学生在此基础上二次提问,此时追求的不再是问题的广度,而是问题的深度了。选择学生中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在全班交流,引导伙伴间展开交流、切磋、比较、让学生去丰富、改进、优化自己的提问,逐步感受到什么是有深度的好问题。

观点三:习得触类旁通的提问路径,拓展方法联结。

授之以渔是数学教学的核心主张,教给孩子学会提问的方法,给予一定的示范,让其习得一些提问的策略,给予提问路径,对于提出真问题很有必要。知识的学习需要以旧促新,逐步生长。提问力的提升同样应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由对分数的设问联想到将来的未学知识的设问,这种提问方法的联想联结,也是为提问力提升另辟捷径吧!

所有回复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