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东城区实验学校 陈丽蕊
【教学创意】
根据以上文本解读内容,设计走近这节课、读懂这节课、欣赏这节课三个教学环节。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1.理解小说内容,品读文中人物描写的语句,感受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
2.品味文中语意深刻、感情丰富的语句,能说出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3.感悟并理解作品的写作特色。
教学难点:
1.品味文中语意深刻、感情丰富的语句,能说出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2.感悟并理解作品的写作特色。
教学方法:
朗读法、探究法
教学思路:
根据文本解读内容,这节课大致分三个教学板块:走近这节课(感知文意)——读懂这节课(理解形象)——欣赏这节课(品析手法)三个教学环节。
预习要求: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
直接导入
简介作者。
时代背景。关于本文的时代背景,课前预习提示和课文内容中都有所涉及,要求学生课前自己概括。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捕捉和提炼信息的习惯和能力)
课堂活动:
活动一:走进这节课 (感知文意) (10分钟)
问题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说说这是 最后一节课。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短语。(谁的、什么时侯的、什么心情下的)
(设计意图:训练文意的概括与提炼能力。引导学生抓住人物、事件以及文章的主题作答,关注预习提示。)
问题2.这最后一节法语课与往常的课大不相同,请同学们结合课后思考与探究一,一边读一边在文中做批注:哪些方面有不同,这些不同表明了什么?(提示概括式批注)(气氛、学生、老师)
(设计意图:这是一道有关信息概括与提炼的能力训练题,学生概括起来并不难。结合文后习题,落实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批注。这部分要做的是概括式批注。)
活动二:读懂这节课(理解形象)(15分钟)
主问题:韩麦尔先生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一个人物形象,找出你认为最能刻画韩麦尔形象的语句,并做出批注。(提示分析式批注、评价式批注、感想式批注)
1.引导学生从描写方法、句意内容、人物心理的角度品析。
(设计意图:抓住外貌、语言等语句,品析人物形象,感受韩麦尔先生的爱国精神,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2.精读“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到文章末尾。(指导朗读)
(设计意图:抓住细节描写,继续品析人物形象,感受韩麦尔先生的爱国精神,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活动三:欣赏这节课(品析手法)(15分钟)
1.韩麦尔先生也是故事的亲历者,他也可以来讲这个故事,你觉得小弗朗士他们俩谁讲更好,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知识渗透:谈谈儿童视角在人物形象塑造、文章主题表现方面的好处。)
本文是以小弗朗士的口吻来写的,这叫做儿童视角。
知识卡片:儿童视角要求小说借助儿童的眼光或口吻来讲述故事,故事的呈现过程具有鲜明的儿童思维的特征。
(转换视角练笔)
读了这篇课文,我们都会被韩麦尔先生的爱国深情所感染。韩麦尔这个人物形象,是作者通过小弗朗士的视角刻画的。在小弗朗士的眼里,韩麦尔先生的形象从来没有这么高大,小弗朗士在他的影响下,也完成了蜕变。请同学们从韩麦尔先生的视角,刻画一下文中21自然段里习字的小弗朗士。
(设计意图:深入理解文章主题;动笔练习)
2.这篇文章是写亡国恨、抒爱国情的。这样一个深刻的主题,却是通过一个小孩的自述,通过一节课来表现,这叫“以小见大”
知识卡片:以小见大:指从小的可以看出大的,通过小事可以看出大节,或通过一小部分看出整体。在写作中进行强调、取舍、浓缩,以独到的想象抓住一点或一个局部加以集中描写或延伸放大,以更充分地表达主题思想。
屏幕出示:
小场景 大题材
小人物 大情怀
(在这间小小的教室里,讲述的却是一个宏大的历史事件——普法战争,一群尚还天真的小学生、一位普通的小学教员和村民代表奏唱的却是一曲动人的祖国恋歌——爱祖国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设计意图:语文知识渗透,以小见大手法)
这篇小说之所以成为经典,手法的独具匠心发挥了很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