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我们要教什么
贾培培
五月繁花似锦,六月绿叶成荫,在春夏之交的美丽季节,我们奔赴信阳,参加由河南省教育创新研究会主办的2018年全国中学语文同课异构课堂展示研讨会,有幸聆听了肖培东老师、王君老师、丁卫军老师等名家的示范课。此次学习收益颇丰,惊喜颇多,也解决了困扰我心头已久的疑惑。
迈出师大的大门,登上中学的讲台,从站上讲台到站稳讲台,我一路思索,一路成长。近年来反思自己的课堂,观摩同行的课堂,有个困惑时时萦绕心头:语文,作为一门母语学习的学科,我们到底应该教给孩子什么?此次信阳学习之旅,聆听诸多名家之课,渐渐地,问题的答案在我的心中明朗起来……
语文课,我们要教给学生一些语文知识。语文课须是语文老师才能上成的,是其他老师无法代授的课,语文课不能是体育老师认为的“踢皮球”课,也不能是政治老师的思想教育课,语文课要有语文课的样子。这个“样子”就是语文知识,是语文老师具备的专业能力。肖培东老师在讲《一滴水经过丽江》时,紧扣游记散文的特点展开:他先启发学生发散思维——“作者阿来说这篇文章很不好写,为什么呢?”肖老师抛出一个问题立马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先是静思默想,安静的背后是孩子们思潮的跌宕起伏。之后学生纷纷举手,各抒己见,思维的碰撞,智慧的火花在此刻尽显。接着他引导学生找准方向。面对孩子们的回答,肖老师没有急于给出答案,而是让学生读课文的阅读提示,带领着学生发现阿来“别具一格”的写法,他选择了精巧的写作角度:一滴水。然后,他一线串珠,以“别具一格”来串联起来了这篇文章的知识点:第一人称的写法,真实可感,便与抒情;游记文章不能平均用力,要有重点;观察视角的多变,灵动轻巧,打破沉闷;品味语言不要形成套路化,语言的品味要抓得细,要落到实处;体会游记的文体语言……肖老师在课堂上驾轻就熟,游刃有余。沉稳的步伐,温柔的声音,语文知识如一场润无声的春雨,静静地播洒进了孩子们的心田。他敢于给孩子们充分地和文本语言接触的时间,他敢于给孩子们绞尽脑汁、苦思冥想的时间,他真的做到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语文知识的高效传授需要建立在学生熟知文本的基础上,这篇游记散文,篇幅长,难度大,放手给孩子们阅读时间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反观在赛课如赛场的课堂中,有几人敢于拿出十多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诵读文章?肖老师,实乃大家风范!
语文课,我们要教给学生一些语言技巧。语文,语文,语言和文字也。语言在前,在这个做题打分为主的考试模式下更要引起语文老师的重视。丁卫军老师在讲《山坡羊·潼关怀古》时,以听、说、读、写打通整节课。他让学生反复诵读诗歌,两次动笔写作,多次站起讲话。无论是探究“聚”、“怒”的妙处,还是用“我似乎看到了……我似乎听到了……”的句式说话,他反复提到说话的条理性、层次性。丁老师提倡简约语文,他力求把语文的繁冗琐碎删减、选择、整合,要根据学生的真实需要,探究文章深度,进行有效合作,落实真实自主。他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倾听老师的问题、倾听同学的回答;他指出我们的学生缺少思辨意识和批判思维;他不提成无效、低效的合作,他认为合作更多的是一种表面的繁荣;他要求老师重视自己的评价性语言,因为教师的评价性语文是学生的第二文本……温文尔雅的丁老师,有条不紊的语文课,如沐春风的学生,这里的发言不再只是为了探寻答案,在丁老师的点拨之下,已经上升为表情达意的语言艺术:说话要有条理,话可以慢慢说,重点话语可以写出来再说;说话要有层次性,不要滥用“然后”这个词;说话要有自主性,不盲目,不迷信,不要人云亦云,要有思辨意识,要敢于质疑;倾听是一门无声的语言,别人在讲话时,要用心倾听,可以伴以微笑、点头,倾听,本身就是一种交流。汩汩清泉,静水流深,丁老师真正想学生所想,他的简约语文摒除繁琐,萃取纯真,简约语文,简约而不简单!
语文课,我们要教给学生一些生命智慧。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犹记得去年初相逢,王君老师一袭繁花长裙一下子就吸引了大家的目光,娃娃脸,大眼睛,马尾辫,原来君姐姐长这样!去年她讲《木兰诗》《孙权劝学》,活泼热情,妙趣横生,课堂被她点燃,学生被她点燃,在场的千名与会老师也被她点燃!今年,又见到她,君姐姐剪去长发,短发的她精致干练,青春洋溢,活力四射。这次,她带来了群文阅读精品课《语言暴力》,看似毫无关联的《范进中举》《孔乙己》《窃读记》被她巧妙地整合,三篇文章以“语言暴力”串联起来,实在妙极!她以“看篇、看层、看点、看句、看词、看意”为方法指导,结合三篇文本,层层递进,探析了语言暴力之穷凶极恶型、语言暴力之调戏玩弄型、语言暴力之冷漠不助型、语言暴力之幸灾乐祸型,让学生在感受语言暴力给人带来的伤害之余,严以律己,修炼自己,不口无遮拦,要口吐芬芳,学会“豆腐嘴豆腐心”。一节课下来,王君老师声情并茂、激情澎湃,学生目光灼灼、慷慨激昂,听课老师心悦诚服、忘乎所以。王君老师倡导青春语文,青春语文研究的着力点在于打通教法与活法,本质上是一种借助语言文字探索生命幸福之道的语文追求。去年听她的《木兰诗》《孙权劝学》已然感知到她课堂上的那种张力,语文课不再是简单的文字,更多的是文字与生命的契合,今年再听她的《语言暴力》,愈发觉得探索生命智慧在她课堂中的彰显。王君老师把书本的故事和我们当下的生命结合起来,与文字的距离近了,课堂活了,是一种唤起了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的“活”!这种传授生命智慧的课堂是有温度的,是成熟的,是需要有娴熟的教学技巧的,是需要有深厚的专业素养的。
“不是课本在指挥我,而是我在指挥教材!”王君老师的自信源自她扎实的教学能力,她能细腻敏感地捕捉到文本的细微之处,层层深入,探析到最深处;王君老师的从容源自她高超的教学艺术,在课堂上她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她用心倾听学生的回答,她及时发现学生的思维闪光点,她甚至能记住一节课上每次举手回答问题次数最少的孩子,并步步引导,让每个孩子都在课堂中有表达的机会,有展示的舞台!王君老师的豁达源自她的坚韧执着,了解一些她传奇般的人生阅历,她一路披荆斩棘,从小镇子到大城市,从乡村教师到名校名师,她经历了太多的辛酸苦辣,遇到过太多的波涛汹涌,机会与挑战并存,她抓住机会的同时,也是在经历着次次的挑战。幸而,君姐姐从没有丢掉她对于语文的热爱,她执着地行走在青春语文的道路上,从她一人的踽踽独行到现在众多语文人携手同行,她始终坚持了下来。何为青春?激情、创新、诗意、纯粹、美丽……王君老师一直在青春的路上,她关注到了文本,关注到了学生,关注到了教法,更关注到了活法,她的课堂深深地刻下了生命智慧的烙印。
孙绍振老师说:“在语文课堂上重复学生一望而知的东西,我从中学生时代对之就十分厌恶。在那时我就立志,有朝一日,我当语文老师一定要讲出学生感觉到又说不出来,或者以为是一望而知,其实是一无所知的东西来。”独坐桌前,我翻阅着听课记录,耳畔响起了孙绍振老师的这句话,肖培东老师、丁卫军老师、王君老师在探索语文教学的路上愈走愈远,越来越好,他们的做法和孙老的“自勉”不谋而合。语文,对于孩子来说,是母语学习的学科,可是我们中间还有多少人在反复讲着学生“一望而知”东西呢?愿我们的语文课少一点肤浅,多一些深刻;少一点繁琐,多一些简明;少一点感性,多一些理性;少一点套路,多一些灵活……
回首信阳之行,茶香袅袅,湖水清清,拂去一身烟尘,在这个落花时节,我们相遇于此,尽享了一场视听盛宴,相信今后徜徉在语文教学的汪洋时,有一座座灯塔在为我们语文人照亮前行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