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映潮点评何金锋《带上她的眼睛》
贾培培发起了2019-07-25
0
回复
27
浏览

余映潮点评何金锋《带上她的眼睛》

何金锋

细节评析:

活动一 词语积累

  1. 出示15处词语,有注音,学生集体朗读。
  2. 词语积累,对比组词:睡意(   );月色(  )意思(  )

引导学生组词,辨析形与意。

  1. 词语积累,追来源,明应用:心有灵犀

活动二 积累作者及文体常识

出示作者简介,科幻小说简介。学生朗读,笔记。

字词教学有创意。

这里的两个活动,序是颠倒的。

活动三 浏览,梳理情节

教师:运用快速浏览的方法找出线索、梳理情节。本文可借助段间空白分层、以事件、主要人物等为线索梳理情节。

学生活动。

这是难度很大的活动,因为这篇小说的情节不是按先后顺序展开的。

一生发言,指出小说的四个部分。

教师小结:以事件为线索。

教师点示:以主要人物为线索:以“她”为线索。

一生发言,解说以主要人物为线索。

教师顺势小结。小说中“她”的故事情节四步骤。

没有让学生在课文上批注。

活动四 欣赏科幻小说

欣赏角度一:悬念伏笔故事巧

学生活动:用一句话批注悬念、伏笔之妙。

教师示例:开头以“带上一双眼睛”设置悬念,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以她“热得像地狱”,感受奇特,设置悬念,后以“她是‘落日六号'的领航员,现在身处高温高压的地心”揭示谜底,前后呼应,引人入胜。

学生静思、圈画。

这里的教学视点准确,符合课文的“阅读提示”要求。教学细节到位。特别是教师有示例。

几位学生课堂发言。

教师的语言表达好。没有碎问,与学生的对话、评说简明准确。

出示最后一段:有一个想法安慰着我:不管走到天涯海角,我离她都不会再远了。

点示:以悬念追伏笔。

这里让学生不懂。

教师小结“悬念之妙”:

妙在位置多变。

妙在手法多变。

妙在使读者期待。

妙在使情节环环相扣。

妙在凸显人物的精神风貌、诗意情怀。

顺势点示“伏笔”。小结繁杂,缺少精确的点示。

欣赏活动之二

语言表达之妙

关注到“语言品析”。

教师出示:读一读,用一个词语表达句子中蕴含的情感。

那个没有日出的细雨蒙蒙的草原早晨,竟是她最后看到的地面世界。

我听到了她同地面最后通信的录音,这时来自地心的中微子波束已很弱,她的声音时断时续,但这声音很平静。

有一个想法安慰着我:不管走到天涯海角,我离她都不会再远了。

欣赏活动三:宏大壮观幻想奇

结合具体词语,品析幻想场景宏大壮观的特点。

小结:科幻小说有着宏大壮观的场面。

与前两次的小结形成照应。

表达欠准确:科幻小说也有微观世界的内容。

欣赏角度之四

宇宙角度思考深

主题类读

收束教学。

《带上她的眼睛》,长文的教学,难文的教学,自读课文的教学。教师扣住了“阅读提示”进行教学,特别关注到了悬念的赏析和语言的品析。

课型不明,表现不出明显的自读课的教学特点。

特别是没有运用“选点品析”的教材处理方式。

学生几乎没有动笔;个体发言过多。课堂上没有呈现出学生在较长时间内实践学法的活动。

教学建议:

一句话导入: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一篇科幻小说《带上她的眼睛》。

一句话作者简介。

一句话文体简介。

字词认读。

以上约三分钟。

教师交代这一节课的学习任务;

学法实践之一:练习概写

请同学们概说这篇科幻小说的主要内容。

学生安静思考,进行概写,教师评价。

教师出示三种概说方式,给学生以学法指导。

(以上约15分钟)

或:或概写故事,或者介绍人物,或者说说“落日六号”的故事,也可以概括根据小说内容揭示标题的含义等。

学法实践之二:练习批注

在练习概说的基础上,教师将话题引导到“草原”,请同学们观察课文批注。

品析课文中“草原”描写的部分,旁批一处教学内容。

教师提示:

批注的内容可以有:

这一部分的重要表达作用

细节描写之美

细节描写的作用

与前后文的照应

悬念的设置;

等等。

(学生静读、批注4分钟)

课堂交流之后,教师出示五个左右角度、内容不同的批注,学生笔记。

(交流、评价,教师指导约15分钟)

反思二:听取点评之后的反思

    要做更长时间的消化,先说个大概。

    我的课件丁老师的建议是一二或一三。我最后采取的是结合余老师的讲课、评课,最后设定的是一减缩,二详讲,三减缩保留,四简单引出,又加一个品析语言环节,体味小说的感人之处。

为何这样想,一是必须积累,所以加了字词、作者、文体常识环节。重点在欣赏科幻小说的角度,所以对概述情节简化处理。

这是基本的想法。

现在的认识是,必须明确课堂的次序,必须明确谋篇,其实就是学习目标,不那么明确而已。

字词和作者次序颠倒,为何我们一直都这样上?里面的深层逻辑又是什么?

让学生知道这一节要学什么,这是必要的,应当开始以各种方式点名的。

接着,关注学生训练。

教材是资源,利用它来训练学生,达到训练的目的,使学生的技能得到提高是关键。

    一直想要把课文解释清楚,下来有老师说,听懂了,很明确。然后呢,这样做对不对呢,从余老师这里可以看出,余老师追求的不是这些,学生一定是在课堂上得到训练的,这是最重要的部分。看他的设计,一是概说训练,二是批注训练,是重要的读懂文章的方法,是重要的阅读方法,涉及到规律部分。而我的还只是解读,我也知道要训练学生,显然认识没有这么真切,入脑入心。我一直以为一定要把科幻讲清楚,余老师这里根本没有涉及这些,这是思维方式的差异。因此他在最后说,特别没有用选点品析的方式,学生几乎没有动笔,个体发言过多,课堂上没有呈现出学生在较长时间内实践学法的活动。这些都指向了全体学生的训练。因此,如何有效地设计活动,让学生得到训练,是课堂提高学生能力的一个关键。当然,前提是自己对内容的理解非常深刻,这样才能在活动中把学生引向高处。

    关于自读课的课型,他这样定义:自读课,一种阅读教学的课型。重在学生的自读实践。实践阅读方法,增加语言积累,增加动笔机会。重点让学生有如下学习方式的自读实践:学会朗读,学会摘抄,学会批注,学会整理,学会比较,学会发现,学会提取,学会横联,学会质疑,学会微写。这样就更明确了自读课上训练学生的目的,在设计问题时更有针对性。

    在丁老师和余老师的反复比较下,我觉得,可以做好结合。把文本解读继续深入,然后注重课堂的问题设计或内容整合,注重学生活动、加强学生训练,然后让学生操作,再点拨,走向高度。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