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亚宏老师点评何金锋《带上她的眼睛》
贾培培发起了2019-07-25
0
回复
28
浏览

 丁亚宏老师点评何金锋《带上她的眼睛

 

    优点是思路清晰,思考深入,“创作目录”环节的设计回归文本意识很强;不足是实际操作不太理想,方法指导不到位,对学情预估不准确。点拨:如何读科幻小说,可以围绕读出主题的深刻,读出科幻的美,读出悬念的巧妙等主题设计,设计类、写作类题可让感兴趣的学生做课后探究。

课堂反思

    丁老师的话激发了我许多的思考,我试着重新梳理,却发现还有一些问题为阐释清楚,在此再做探讨。

  1. 荒废的9分钟

    这个在实验中学用时5分。可能出于紧张,在我们学校用时9分。9分钟里我干了什么,我依照自己的设计说了一堆。说了什么,说了自读课,教师只设置情境,要让学生自主阅读。说了要依照单元目标、课后提示,定学习任务。说了本课要继续用浏览的方法,从设疑、释疑来读悬念,以此为突破口读小说主题。

    啰嗦一堆。学生未能记住。因此,学生不活跃。我的期待是什么,其实,我并没有很多期待,这是他们自己的事情。这个问题不是我精心设计的,是课本要求学生必须学的。我只是想用这样的方法让学生能够在这个情境中思维快速活跃起来。如果能找到,又觉得很有趣,第一步梳理文章内容的任务是能完成的。当然,也可能遇到障碍。他们可能不熟悉用这样的方式,可能由于紧张不敢回答,可能……我没预计到。其实,我是不做这个预计的。在充分考虑各种情况、认识,设置这个情境后,他们是主体,我退场,我只是在他们进行不下去的时候,适当提示。我只提示了一个,那个同学回答的很好,可能有运气的成分,我认为他们是能找到的。就未曾再做深入探究。

    该不该再做探究,怎么知道学生学会了这种读法没有。这是我没有进行完的内容。我认为学生的任务就是实践,在这个过程中遇到困难是应该的。关键是教师做什么,要不要干涉。干涉多少,让学生马上呈现出一种学会的面貌。

    我一直想的是退场,最好学生能自己解决。

    现在想来老师在这个时候是该多干预的,直到认为学生已经大面积掌握为止。如果没有,还得继续,一个问题完不成,何谈其他。这正是孟笑娜做的。这个时间实际是不分讲读课、自读课。老师的作用也显现在这个地方。

    而我已形成的认识是,自读课上,一定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老师只设置情境、适时参与,达成共识。现在已经有了新的认识,不管自读课还是讲读课,在学生遇到问题时,老师的作用才显现。如果没有遇到障碍,进行下去就行了。学生的表现就是他对已有知识的运用,老师的作用更小些。

    原则是退,只在该显处显。这堂课跟实验中学的那堂课比,实际上是两种情况,一是在学生运用顺畅的时候,教师的表现,一种是学生在运行不畅的时候,教师该有的表现。

    但我还有疑问,孟笑娜这样做了之后,是不是只给这一个学生讲了,其他学生是在这个过程中也学到了很多,但可能这根本不是他们的问题呢?是不是该判断这个问题的价值。这个问题在教学上很有用,学生是不是能真正获得阅读的方法呢?

    回头再看,为什么在那一次,这样说时,老师们觉得合适呢?是因为面对这样的问题都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要把它讲一讲。而今天,丁老师认为这是常识。可能这就是分歧所在。同样的环节在不同场合是不适用的。

    2.站位问题

    要问我心中有没有学生,我是有的,我想着怎么让他们运用已学,怎么积累新知。可是这怎么演变成了学生没有发现,不是学习的主体者呢?

    这个问题的设计,不是我决定的。是阅读提示决定的,它基本决定了学习的内容,我只是把它变成教学情境,让学生因此更活跃。这不是预设,这是学习任务。要说小说最吸引人的地方是什么,学生答悬念,然后再讲。我们来理出本文的悬念。这并没有改变问题的实质,我不认为,这样心中就有了学生。只是看起来更巧妙而已。

    我一直想的问题就是让学生怎么真正地学会阅读。我们现在面临考试,可以从考试角度提取很多教学价值,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但学生是否就真正地学会了阅读。我还没有看到这样问题的解决,我们的课堂,学生学到了一些知识,却并没有阅读的兴趣和阅读的方法,我们的学生会考试,却没有将阅读行为变为生命的一部分。我看到一位特级教师利用闲余时间给学生开名著课,可来听的学生越来越少。这是一件悲情的事,我也心痛。所以,我想让学生真正地会阅读。我想让学生更有兴致。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我想完成这样的事情。

    如果在课堂上反映出来的是学生不是学习的主体者,是我的想法和手段产生了差异,还是未曾找到真正的方法,我开始思考这个问题。因此我很多时候已经不着重去真正表现老师的风采,我知道很多时候要看这个,而真正地想看看学生从这里学到了什么,是不是真正地积累了阅读方法。

    3.画画等问题

    首先,科幻与科普。科普是对科学知识、原理等的普及,是已有的。科幻,是依据已有的科学知识、原理等进行大胆想象。区别就是一实一虚,想象的问题。科普画,是要讲究依照已有的知识进行,有细致和严格的要求,因为标准仍是科学。科幻画,则只是想象,没有人苛求,展现的是想象力的丰富。而且在文本之中,科普一定是严谨而细致,科幻则有不清楚地成分,需要读者各自在脑海中完成。科幻画要开动脑力进行想象,补足这些部分,是对想象力的一种训练,在这个过程中是加深了对文本的认识的,正如补白去揣摩人物的心理变化一样,这里是补充进去自己的内容,把幻想变成眼前的实物,并非只是复述。

    地航日记的写作。从潜入、遇险到最后一个人孤寂的地心航行,这不仅是揣摩人物心情,并非写心情日记,这是掺杂了一系列想象的内容,她的所见所闻需要文本的一些提示,也需要自己很多的思考。她要留下珍贵的材料,这些新的发现也需要新的想象。

    不过,在设计问题讲究层次,讲究训练目的的针对性,是复述、是揣摩,还是深化,这个的确是个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

    说到这里,画画问题是否冲淡了文学意味,只让有兴趣的人这样做,我觉得倒不妨更多人尝试,许艳在《书册阅读教学现场》里就提到,当科幻文学作为文学样式之一进入阅读教学视野,单一的文学阅读已经无法保证文本阅读的完成,这意味着我们必须引领学生进入更加多元的阅读挑战,体验学科互涉的阅读方式,并在阅读中收获思维磨砺和心灵激动。学科互涉的跨界阅读也给语文课程进一步拓展阅读教学格局带来机遇。我们又怎么看待这些问题呢?我想现在只是谈的一节课,要是将来读《三体》,只去注重它的文学意味,是不是也是一种偏颇呢?

  1. 教师的作用

    在我看来教师的作用是一个“退”的过程。能在最后不露痕迹“退”地退了出来,老师才是很大的成功。教读,是教师起最强作用的事情,一切都要跟着老师走。自读,渐渐地让学生自己实践,教师只为目标设置情境,然后交由学生,最后视情况参与,教师在帮助学生学,却不要代替学生学,也不要一蹴而就,可能任务没完成,但一定是让学生知道这样学可以,或这样学不行,或还没学完,还要想办法。让学生动起来的。而课外阅读,基本上就是设计任务,或自由阅读,最后限定话题进行交流。这是我对现在三种课型中教师作用的基本认识。教师的作用变了,课的方式也变了。

    我想应该有多种课堂形式。

    这只是一点思考。我也会尝试着设计得更有文学意味一些。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