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干教师学习总结
襄城县双庙乡初级中学 张宫甫
学习教师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学习新课程实施中的教学设计、教学策略以及如何课改。所有这些都针对目前教育教学中教师存在的问题与困惑、教师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与提升、新课程新理念等方面做出了具体的理论性的指导,使我深受启发。“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在这次培训中,我的教育教学观念进一步得到了升华,我的教学技能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同时也逐渐体会到了为人师者的真正价值所在。下面是我这几天来学习的一些心得与体会,希望能和大家交流,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一、增强修养,提高技能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要努力做到师德高尚、师能全面、教艺精湛、教技突出。这将成为每一位教师毕生的追求。那么怎样才能具有高尚的师德呢?非常有幸见到了智慧老人——成尚荣先生,感叹于这位睿智老人惊人的记忆力、对教育的理解深度、对课堂本质的精辟隐喻、以及对学科建设的真知灼见,他超强的记忆力、灵动的思维深深感染了我,也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位听众。两个多小时的讲座,竟然都是“脱口秀”,更让人惊叹的是:成老师思路之清晰,话语之精辟,谈吐间有如信手拈来,又如闲庭信步般从容,实在让人叹服!他的讲座让我对教学本质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老师主要讲了以下几个方面:教师的第一动力、教师的第一品质和教师的第一专业。任何一个人的发展需要两种动力,外推力和内驱力。外推力是打造和被打造。而最关键的是内驱力。哲学里说,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会起作用。任何别人的意见和建议都无法代替自己内心强烈的呼唤,这种呼唤就是我们的追求。所以人最难的就是超越自我,如果不超越自我,最终就会被别人超越。那么怎样的追求才是有意义的最求呢?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去追求人生的意义。人的一生不能只是冒烟,而应该燃气熊熊的烈火。人的一生有两次出生的机会:一次是来到人间,还有一次是文化的生存。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不可能人人成为名师,但我们应该像名师那样生活。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对于我们现在教育工作来说,是远远不够的,而现在的我们不能一味地拘泥于自己的学科,去多读书,多学习。
两个半小时不知不觉就过去了。这次讲座最让我感佩的,不是成先生具备的开阔的教育视眼,也并非他对于儿童心理的精准研究,而是作为一名专家,他儒雅的学者气息,在会场上造就了一种强大的气场,大家屏息凝神,安心听讲。的确:人生是一种跨越,而永远没有终点。
二、更新了教育理念、提高了思想认识。
这次培训无疑是一场“及时雨”,不仅使我理清新课改中的各条脉络,同时对突破教育中一些难点问题提供新的解决思路与方法,真是茅塞顿开,豁然开朗;不仅让我得到了理论的指示与专家的引领,还对怎么理清新课改中的教与学的种种关系有了很大的帮助;国培让我了解到了先进的教育科学基本理论,现代教育观、学生观和学习观,在教学活动中遵循客观规律、调整自身的角色和教学方式,把素质教育贯穿到学科教学过程中。
教师角色定位于学习者、研究者、实践者。教师首先是学习者,不仅要善于向实践学习,向理论学习,而且要向学生学习。教师是研究者,带领学生主动积极参与科研课题的研究。教师是实践者,实践的内涵是“变革”。改变以前那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充当主体的旧观念,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担当主角。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任务在于,为每一颗年轻的心都找到一把金钥匙,为每一个青年男女都开辟一个领域。在这个领域里,他们的能力能够被唤醒并得以充分发挥。”教师要成为学生心灵和能力的引发者,在学生心灵中播下种子,在明天长成参天大树。最重要就是应该改变教育理念。作为一名思品教师,我们应该告诉学生,学好这门功课、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是一辈子的事,而考试只是人生中一个阶段性的任务,只是检测我们对已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是反馈学生学习成绩的一把标尺,我们不要为了考试而学,而要为了人生而学。
三、理清了教学思路,提高了教学业务水平。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进行,新教材的全面推出,我一开始并没有全面深入地吃透教材,只是泛泛地按部就班的教学,没有一个全局的概念。通过孙彩平教授对教材的解读,让我深入理解新教材的脉络,明白了新教材的“新”主要指知识的更新与教学艺术的更新,也是知识体系的更新教育理念的更新。通过这次培训,让我不仅在学科知识方面得到一次全面的梳理。同时让我对中学《道德与法治》知识体系有了全新的认识与了解,从一个崭新的角度对课程进行了解读,开阔视野。
在培训中,通过认真学习各位专家讲座的视频,积极和辅导教师的互动交流,并且和同伴在网上互相讨论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种种问题,特别是观摩了名师风采后,我的专业知识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不但深化了对学科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理解,掌握了学科的一些发展动态,了解到学科理论与技术的新发展,还提高了自身更新教学内容和改进教学方法的能力,以及教育教学基本功和学科教学或教育实践能力。让我还知道了新课堂教师不再操控学生的大脑成为学生学习的统领者把自己的知识机械化传送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自主创造中学习,培养学生的高级创造思维能力。教学不再是“授之与鱼”,而是“授之与渔”。一名教师不但要有高尚的情操,更要有高雅的格调与健康的思想,才能熟练驾驭课堂,引领孩子们踏上探索、求知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