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父母,你是怎样“解决”孩子的问题的 ——好父母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修炼
konglihong发起了2019-07-25
1
回复
52
浏览

         昨晚收到一个妈妈的微信留言:

        老师您好,我是一个十二岁女孩的妈妈。最近我们刚搬了家,暑假给闺女报了三个辅导班,这几天孩子一直心情不好,我问她怎么了,她说她没有朋友,每次上辅导班都是独来独往,不像别人两两一起,她觉得自己很孤单。今天放学后孩子还是嘟噜着脸,我问她怎么了,她说辅导班太多了,一点自己的时间都没有。现在我不知道该怎么做,是做思想工作让她坚持到底呢,还是给她停掉一门课,想听听老师的建议。另外我觉得孩子是不想干,想偷懒,人家孩子不都是安排得满满的吗?

      在这个妈妈的表述中,我们看到孩子目前面临的两个问题:一是搬家后没有朋友,上学感到孤单;二是觉得辅导班太多,没有自己可以支配的时间。

      但是,这个妈妈解决问题的重点却在于“是让孩子坚持下去”还是“给她停掉一门课”。设想一下两种做法的后果,孩子目前的学习状态已经出现问题,不管是以交过学费还是以培养特长为由让孩子坚持下去,孩子的状态不可能得到好转。而“给她停掉一门课”,这真的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吗?

      我想其实这个妈妈已经感觉到这两种方法都不是最佳解决方案,所以才会寻求帮助。这已经是有学习意识的妈妈了!

 

        好父母和孩子遇到的问题之间,缺的是认知和思维模式的更新转换。

先说定位。作为父母,你给自己的定位是什么,是掌控者、陪伴者、还是支持者呢?或许我们从未思考过这个问题,就不由自主地扮演起了一个掌控者的角色。最近因为孩子上学的事我考虑将房子卖掉换一个距离学校近的地方,某日饭后无意中和家人谈起,没想到孩子反应非常强烈,大喊不许卖房子不许卖房子,你们想换了可以再花钱买一个新的。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我并没有将孩子当成这个家庭平等的一份子,只是基于自己方便的需要去做决策,我以为我做出的是对孩子和家庭最有利的选择。如果没有孩子强烈的抗议,或许我真的忽略这件事也是需要跟他先行沟通的。

      同样的,当妈妈不经过跟孩子充分的沟通就用各种辅导班填满孩子的时间时,孩子的内心其实是抗拒的,在他们没有力量做出反驳时,就会通过拖延、不努力、甚至不跟父母亲近的方式去表达。

      我见过一个十一岁的被爸爸用暴力对待的男孩子,每天放学后去辅导班学到八点多回家,周六还有全天的辅导班,即便这样在班里也只能保持中等水平的成绩。进入六年级,爸爸希望孩子再往前冲一冲,就给孩子请了一个家教,周日全天补课。时间全部被占据,孩子不同意,换来的就是爸爸的一顿揍。一个学期下来,孩子的成绩从中等下滑道下等,最差的一门考了三十八分。

       这就是无声的对抗。

      我有一个同事对孩子也做着同样的事情,学习成长之后认识到自己对孩子的包办和控制,剥夺了孩子所有的时间,特别是一直逼迫孩子学习他不感兴趣的英语。学期结束之后,她就为孩子停掉了英语辅导班的学习,没想到孩子愤怒地大吼:“你为什么不同我商量,辅导班的同学都认为是我太差老师不愿意收我了。”

      所以,如果没有科学的认知、清晰的定位,想要成为一个好父母,不是容易的事情。

什么是科学的认知?首先要认识你的孩子,他是一个有着自己思想和意识的独特的个体,不管你多么爱他,渴望他能成功幸福,你都只能在他身边陪伴他、支持他,而不能代替他。

      有朋友曾跟我说,我为孩子选择了一个好的中学,她坚决不去,非要去一个不太好的中学,我也要支持她吗,我支持她不就等于害了她。在这里,所谓的支持者,并不仅仅是在情感上支持孩子,而是在资源上、视野上支持孩子。孩子年龄小,视野不够广阔,有些认知是有局限的。但是父母可以帮助孩子站在自己的肩头去看到更广阔的远方。如果孩子从更广的视角看到两个学校的差异,从更高的高度看到自己人生的规划,相信每一个孩子都会做出最有利于自己的选择。

      也会有一种情况,即便父母认为自己百分之百都是对的,但孩子依然要坚持自己的选择,怎么办?当然父母你可以继续坚持自己,命令孩子绝对服从,但你一定要做好迎接不同结果的思想准备。

      就像我儿子不爱洗手,我总是不允许他不洗手就进餐厅吃东西。于是他只好乖乖地先去洗手间。我听到里面开水龙头的声音,就很安心。可是有一次,我突然发现,他只是将水龙头开了几秒钟,迅速就关上了,我这才知道他根本没有洗。于是每次进餐厅之前我都会检查他的手,他也不得不洗完手再进来。某一天,我又吃惊地发现,他将水龙头拧开后,将手伸到下面淋湿,直接就关了水龙头进了餐厅。我这才知道,洗手这件事,在儿子的意识里,从来都不是自己的事情。

      直到有一天,他突然发烧了,喉咙里冒出了明晃晃的小泡泡,一口水都让他难以下咽。去看医生,开了药,临走时,医生嘱托他一定要讲究卫生,勤洗手,避免细菌感染。这下可好了,再也不用我催,不管吃个什么东西,他都先跑到洗手间,打上香皂,洗啊洗,直到自己觉得满意为止。我也不需要再检查他的小手了。

        可是,有多少父母能够做到,在孩子跌跟头的时候,含着眼泪看他爬起来继续往前走……

再说说关注点。当问题发生时,你的关注点在哪里?是在孩子身上,还是在自己身上;是在当下的问题上,还是在愿景上。天下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可我看到的很有意思的一个事实是,每当孩子遇到问题,父母往往就会被一股巨大的情绪所淹没,对孩子充满了失望,希望尽快找到灵丹妙药把眼下的这个孩子变成“好孩子”。

       几个月前有个妈妈打电话向我求助,说孩子因为偷东西、撒谎、上课写纸条骂老师等问题被老师频繁约见,可是回家后打也打了,骂也骂了,孩子依然问题不断。在妈妈的描述中,我眼前出现的是一个脸上写满了不在乎的顽劣小子,我内心先进行了预设,对于这类孩子的问题该如何应对。可是,当我见到这个孩子的时候,我才发现我的预判是完全错误的,这是一个不敢抬头直视他人、怯生生的男孩子。通过和男孩一次次的接触,我才知道,这个孩子所有的问题行为,都指向一个需求:对价值感的渴望。他有一个姐姐,已经生了孩子,因为没有人照看,妈妈全天都要帮助姐姐照看小外甥,他有一个强烈的感觉,就是妈妈更爱小外甥。因为妈妈只在他写作业的时候才会陪在身边,这让他精神上得不到温暖,于是就渴望在班级里获得关系。当成绩怕平平的他为了获得老师的关注说自己有出国旅游的经历时,很快被老师识破并且反馈给了家长。当性格内向的他想交朋友又没有更好的办法时,就偷拿了妈妈的二百元钱买了一大套贴纸,在班里分给同学们。

      每次见完孩子,我都会跟妈妈聊一聊。可是,每当谈及要让妈妈看到孩子背后的需求,去觉察自己的养育模式时,妈妈就会快速转移话题,继续跟我描述发生在孩子身上的新问题。有一次,我问这个妈妈,如果孩子的问题有百分之九十都是源于他自身的话,那么有没有百分之十的部分是跟我们父母有关的呢。妈妈麻利地接过话说,我知道我平时确实陪他不多,但是他写个作业都能磨蹭一两个小时,我也不可能陪他写写作业再陪他去玩……

       像这样的妈妈不是个例,在孩子出现问题时,他们不怕花钱、也不怕路途遥远,只要能把孩子“治好”,怎么样都心甘情愿。可是,一旦让他们接受问题多来自于父母自身这个事实,多数父母不是“惊慌失措”,就是“仓皇而逃”。

      当问题发生,几乎很少有父母首先从自己的养育方式上去反思自己,这是一个非常悲哀的事情。

       还有的父母比较冷静,会想办法去解决掉孩子的问题,可是,当你把视角放在“问题”上时,你的视角就会非常狭窄,似乎只剩下“坚持上课”还是“减少一个补习班”这两个答案。而具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父母,则会更多关注未来,把出现的问题当作一个新的成长点。搬家后孩子离开了原来的朋友,感到孤单,这是个问题,但孩子可以通过什么方式交到新的朋友呢。给孩子报了三个辅导班,孩子觉得自己休闲的时间不够,那么在三个辅导班之间该如何取舍,自己内心的声音是什么呢。当父母把问题当作机会对待,就会调动起更多的资源,有多维度解决问题的视角。带着这种视角去跟孩子讨论,于孩子而言,就是成长!

       有一个小女孩,在上幼儿园时,每次都是爷爷接送。放学后,小女孩会在幼儿园多逗留一会儿,每当小女孩跟别的小朋友因为争一个小三轮车或者一个别的什么玩具起了冲突时,在事情未激化之前,爷爷便快速冲上去,瞪着眼睛呵斥别的孩子,说他们胆敢欺负他的孙女,他绝对饶不了他们。因为我儿子和小女孩在同一所幼儿园,所以经常看到这样的一幕。

       前段时间,小女孩妈妈去幼儿园送小儿子上学,见到我就忍不住哭诉,说自己快要崩溃了,女儿上了小学一年级后,几乎每天都被欺负,天天哭着回家,不是别人弄坏了她的学习用品,就是人家将跳绳甩到了她的身上。妈妈知道,女儿反映的某些情况,其实人家不是故意的,是女儿过于娇气,但是看女儿在家哭得稀里哗啦,她也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她问我:“您说像这样的情况,我找不到人家家长说说去?”我顺势问她:“这是一个办法,那接下来呢,会发生什么?”女孩妈妈沉默了一会儿说:“我知道这一切都是她爷爷小时候对她保护太多造成的,本来和小朋友之间有冲突很正常,她爷爷一出面吵人家,把她吓坏了,以为别人都是要欺负她。”我跟她说:“是的,那么事实上孩子每天面临的受别人欺负的问题到底是什么问题呢?”这个妈妈很聪明,一下子就悟出来了,原来是女儿还没有学会和同学正常的交往,一旦发生冲突,幼儿园的经历便激发了她内心的恐惧感,再加上家人不在身边,经过半天的酝酿,便在家里爆发了。看到了远景,便找到了方向,从培养女儿的人际交往能力入手,妈妈很快便想到了几个帮助女儿融入班级的方法。

       转变认知,调整关注点,问题竟然迎刃而解。能帮助到这位妈妈,我好开心。

所以,归根到底,问题不是“问题”,你带着什么样的视角去看待“问题”才是问题!

 

                                                                                                         工作室成员      赵海霞

 

所有回复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