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爱缺失
张玉沛发起了2019-07-30
0
回复
23
浏览

         小丁,初一女生,班主任反应,她成绩中等,但在班级中独来独往,与任何人都不过多交流,脸上总是毫无表情,最近家长提出让其住校,情绪反应非常强烈。班主任多次找其谈话无果,建议她来找我谈一谈。 

       初次见面,对小丁的印象就是一个高高瘦瘦的女孩,苍白的脸上带着一种无所谓的表情,但我却从她的眼神中看出一种疲惫。开始时,她不说话,只是被动的回答问题,让人觉得很冷淡。眼看就要陷入僵局,我便选择直接将心中的疑问提出来,“你只是一个十一二岁的孩子,为什么我在你脸上看不到其他孩子那样天真的笑容,反而让人觉得你很压抑,很让人心疼。”当听到这句话时,她动了动嘴角,眼泪夺眶而下,“老师,我不想住校,我必须回家。”我递给她纸巾,“能告诉我为什么吗?”“我一定要回家,否则我就没有家了?”这句话引起了我的注意,“我想你有这种想法一定有你的理由,是吗?”“我的爸爸要娶那个阿姨……我要保护我的弟弟……”随着信任感的建立,这个无助的女孩儿开始讲述她的心事。

       她的父母在她三年级时离婚了,对此,她虽然很伤心,但还是接受了,因为从小父母的吵闹让她觉得很疲惫,理智告诉她,父母分开也许对彼此都好,尤其是对她1岁的弟弟而言,她不希望弟弟像她一样生活在整日吵闹的家庭里。父母离婚后,她和弟弟都判给了父亲,由于父亲一直在外地工作,弟弟和她就跟着爷爷奶奶生活,期间母亲与她们很少见面。虽然这样,但她也觉得生活过的很平静。但几个月前,她知道爸爸在单位经人介绍认识了一个阿姨,她开始非常焦虑,对父亲也由之前的心疼变成厌恶。尤其是进入初中之后,爸爸让她住校,她就更加恐惧和憎恨,整晚睡不着觉。

       了解了她的经历之后,我初步判断,小丁的这一系列异常反应是分离焦虑引起的。心理学上的母爱剥夺实验能让人看到,与母亲分离的婴幼儿会有如下异常反应:沮丧、退缩、活动减少、无精打采,对周围环境中的变动不关心、不注意、不感兴趣、没有反应,只会满面愁容的低声啜泣等。想一想,小丁的“冷静”和“默然”只是在理智与情感冲突之下毫无力量的被动表现而已。她提到,自己见过这个阿姨几次,对她的印象也不差,最关键的是她对弟弟非常好,她也看得出来弟弟非常喜欢她。“我觉得她应该是最适合给弟弟当妈妈的人,我认为应该给弟弟一个完整的家庭,但我就是说服不了我自己去接受这个陌生人。”

       经过几次辅导,小丁将心里积蓄已久的痛苦倾吐出来,加上一些认知上的辅导,她认识到生活环境对一个人肯定会有影响,正是由于母亲的抛弃让她很难接受他人的关心,因为她怕再次经历这种焦虑,所以干脆对周围递出的一切橄榄枝都持拒绝态度。她也开始明白,这是一种极端的思维方式,如果自己试着接纳,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或许正是由于她的细腻反而会比其他人更有可能拥有幸福。就这样,几次之后,她的情绪有了一些改善,也开始和同学有了一些基本的交流。但我知道,如果她的家庭心理环境不能改善,她将无法从根本上走出内心的矛盾和冲突。因为不难看出,小丁的问题其实是父母婚姻不和谐的产物。因此,我决定和她的父亲谈一谈。

       这是一个看起来很儒雅的父亲形象。在交谈中,他也提到,孩子这样是他们大人的错,但他已经在尽力弥补了,再婚也是考虑到想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庭,而且也一再提到,他是看到对方是真心对孩子好才决定要再婚的……在交谈中, 我解释了小丁问题产生的原因,也指出了他父亲在思考问题时,并没有真正站在小丁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也许他认为对孩子好的方式也许对小丁来说是新的挑战和威胁。同时也向他提出了一些建议,例如经常给小丁发短信、打电话,无论小丁是否会给他回短信,是否依旧是冷漠的态度,一定要坚持下去,周末的时候回来陪陪她,或者把小丁接到单位所在地,让小丁感受到家的温暖,感受到她并不是多余的,感受到家人是她的坚强后盾……

       经过一个半月的时间,小丁的笑容多了,表情也放松和自然了许多。最后一次,我利用空椅技术,让她对爸爸说几句话。她迟疑了很久,最后哭着说,爸爸,我错了……

       我相信,解决一个家庭积累已久的问题没有这么简单,家庭结构的重建还需要更多努力,初步的辅导只能给他们提供看待自己和他人的不同角度,让他们看到自己在这段关系中彼此存在的误区和问题,后面仍需要他们彼此不断的努力。

       在这个案例中,我感慨良多。人际交往问题是初中学生存在较广泛的问题,虽然表现很多都一样,但追其原因,却各有各的不同。在这个事例中,破碎的家庭是重要的“痛点”。

       首先,我们应该了解,一般情况下,只要不是由于先天或后天疾病(如自闭症)造成了情感冷淡,爱与被爱是人的一种基本需要。基本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引发精神障碍。如果一个人从小缺乏家人的爱,她便很难学会如何主动爱他人。由于爱的匮乏,她会认为自己是不值得享受他人的爱,也就更没有勇气和信心与他人亲近。就像这个案例中的小丁一样,她认为爸爸和那个阿姨是关心自己的,但她不知道怎样表达自己的内心。对此,就需要家长多腾出时间陪伴孩子,让她有心中的“安全岛”。

       其次,让孩子多接受“爱”,而不是恨。不要将自己婚姻的痛和对对方的恨强加给孩子。血脉之亲,割舍不易,无论夫妻两人因何走向离婚,两人对孩子而言都是最亲的人,无论哪一方的埋怨和咒骂都是向他们心中的伤痕上撒盐。他们这个年纪还不能理解太多成人之间的爱恨情仇,彼此的恨会让孩子受到第二次伤害,让他们生活在怀疑与矛盾之中。

       第三,让孩子共同经营家庭。我们常说一个好的家庭需要每个成员一起“经营”。对于一个破碎的家庭来说,尤其需要如此。离异家庭的孩子往往会有一种想法,就是自己是多余的。这是一种很可怕的想法,在这种想法的支配下,孩子会通过各种形式表现自己的“存在感”,例如离家出走、离经叛道等。在这个案例中,小丁是一个非常懂事的孩子,她能看到父亲的不易,所以尽可能不去给父亲找麻烦,但即便如此,她还是提到自己很多次都有“离家出走”的想法。因此,在离异家庭里,和孩子生活的一方需要强化孩子家的意识,把孩子彷徨的心重新引向家庭。例如让孩子参与家庭事情的决策,帮自己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等。尤其是像本案例中,再婚这件事情,一定要在最初就和孩子有一个交流,循序渐进,切忌让孩子自己突然发现这样的事实。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对孩子的伤害很难弥补。

       总之,对于离异家庭来说,爱与耐心是处理父母与孩子关系的两大法宝。如果离婚是一场婚姻的休止符,那么对孩子心理的关注就是永不消失的长音,莫让对孩子的爱随着婚姻的破裂戛然而止。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