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18日下午,八年级心灵之家社团活动第一次开展。我带领同学们熟悉活动场地,同学们陆陆续续地进入团体活动室。进来的有20多个同学,全部都是女生。这时,进来了一个男生,他看到进来的同学没有他班里的同学,而且都是女生。于是,还没等到我问他叫什么名字,他就已经转身离开。过了一会,他又进来了,与第一次不同的是,他的后面跟了两位男生。我问他,“你叫什么名字,几班的?”,他很不屑地反问我,“你教过我,你都不知道?”,我平静地说“我不知道,教的班太多了”,他更加嚣张了,说道“那你是怎么教我的?”这时在场的同学一阵哄笑,我很生气,说“你出来”。他也就出来了,结果他一下子做在了我旁边的椅子上,还故作悠闲的神态,在场同学再一次哄笑。我心里的怒火也即将爆发,但是我知道,如果我大声地吆喝训斥他,可能像他这样的学生会跟我对抗,反而会加剧他嚣张的器焰,使场面更加糟糕。
于是,我努力克制住自己的情绪,尽量压低自己的声音说“你先站起来”,我说过之后,他没动,我没再说话,就一直看着他。5、6秒吧,时间好像静止了,空气也变得非常安静,在场的同学都在看着我和他,可能最后他也感受到了一点压力,就站起来了。我再次想确认他的个人信息,问他,“你叫什么名字?”,他还是不回答,跟他一起来的两名男生说“他叫郑××”。我开始在签到表里找,这时,他凑过来,指了指他的名字,我在他的签到栏里打勾,气氛终于有所缓和。
接下来,我开始给大家讲社团的相关事宜,选团长。“因为我们社团人数比较多,30多个,所以我们选两名团长,一个男生,一个女生。谁愿意自告奋勇,为老师和同学们服务?”这时我的目光锁定到了这名男生身上,因为这样的学生,我知道,如果选别的同学做团长,他可能会不服从他人,跟别的同学对着干,所以只能委他以责任,让他去做团长,一方面可以满足他喜欢在同学们面前出风头的愿望,一方面也能让他明白自己的责任,在老师和同学面前塑造自己的良好形象。但是我又怕他不同意,但是最终还是问他,“我看好你有当团长的潜质和能力,你愿意当吗?”,“我啊……”他迟疑了一下,“可以啊”,最后他回答得也算干脆利落。看他的表情,我猜想他刚开始是故意迟疑,内心也肯定是一阵窃喜,非常愿意当团长的吧!活动结束之后,我让这名男生留了下来。“以后你就是咱们这个社团的团长了,得做好表率,下次的社团活动记得提前几分钟来,我先跟你说说活动室的门是怎么开怎么锁的……”他接过钥匙,开始试着关门和锁门……
然而,在第二次的社团活动中,他未能如约而至,我有一点失望。但让我感到更加气愤的是,他第三次仍旧没有来。我心想着他已经连着两次没有来了,如果第四次还没来,按照社团章程,他就会被退出社团。他为什么会连续两次没来?带着这个疑问,在一次大课间,我去找他所在的这个班的班主任反应情况。班主任跟我说明了情况,第一次是这个男生没有写完任课老师布置的作业,再加上在班上惹是生非,班主任把他留在教室写作业了。第二次,班主任也不知道他去哪里了。之后,班主任跟我说了这个男生的家庭情况和学习情况:
离异家庭,父母离婚后,都不愿抚养他。他在心里非常怨恨自己的父母,对人敌视。跟奶奶一起生活,奶奶事事都惯着他。平时玩心大,自控能力差。怕背书做作业,不写作业已成家常便饭,时常跟同学产生矛盾和冲突,甚至打架,同学关系不好。这学期因考试作弊受“警告处分”,不想上学,说要到他姑姑开办的“美食城”去工作。我现在也能理解这个男生的表现了。爸妈的忽视,家庭的不完整,他没有感受到家庭的温暖。老师的失望、同学关系的紧张让他没有班集体的归属感。我想,如果,他下次来的话,我会接纳这个男生,接纳他现在的叛逆、莽撞和任性。
结果,在第四次社团活动时,他来了。依然是像他往常那样的表现,踢开活动室的门,然后重重地拍一下桌子,同时说:“签到表呢。”其他同学依然是一阵哄笑,但是我不在意,我觉得需要心理老师发挥作用的时候到了。我说:“准点来了,不错啊,值得表扬。”接着,我就在签到表上给他划勾。划完勾之后,他说:“老师,我肚子疼,要去厕所。”我说:“你去吧。”结果,整节社团活动都没回来。我没有能按捺住心中愤怒的气焰,心想着下次我要再次严肃声明社团章程。第五次社团活动时,他依旧按时来了,来了就问我签到表在哪。我说:“如果你这次签过到之后就走了,学校有规定,社团老师必须反馈给班主任及社团管理中心,由学校来处理这个事情。”这次,他收敛了很多,虽然有时还会给社团活动带来一些小干扰,但是能待在社团活动室参与活动,就已经进步很多了。这次社团活动结束之后,我对他说:“能坚持到最后,已经很不错了,争取下次表现得更好。”就这样,这个男生在心灵之家社团待了一个学期。
新学期开始,他报的还是心灵之家社团,我很开心他能坚持这个社团,说明他对心灵之家社团还是比较认可的,至少还是有归属感的。不过,在这学期的第二次社团活动时,他跑过来跟我说:“老师,我想去篮球社。”我听了之后,没有一丁点儿生气,并且由衷地为这个同学感到高兴。即便他是想到操场上打篮球也好,最起码他提出了申请,没有不打招呼地消失。我说:“可以啊,你能跟老师主动提出申请就很好,我当然同意。等我跟班主任还有社团中心反应之后,你下次就可以去篮球社了。”他走的时候,也跟我说:“老师,再见!”此后,在学校里遇见,他也会跟我打招呼,问声老师好!
虽然,这只是我教学生涯中的几个片段,却在我心中荡起了一层涟漪。我知道以后这样的学生还会有,我也有可能会再次遇到。我也在思考,每个学生成为他现在的状态都有一定原因,这部分原因可能是来自于家庭,也可能是来自于同伴,也可能是来自于教师。无论怎样,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我能做的就是尊重、理解、接纳和包容,慢慢地走进他们的心里。创造一些条件和机会,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重视、同学对他们的友好,让他们知道他们归属于这个大家庭!也希望这些孩子们都能卸掉自己的防御机制,打开闭锁的心灵之门。我们愿用微弱的力量点亮孩子们的心灵,让他们能够在光亮的人生之路上更好地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