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好的山水,都不及你给孩子的一句赞美
快乐源泉发起了2019-08-01
0
回复
41
浏览

一向写文章纯属自娱自乐的我从前天晚上开始连续将两篇小文发至群里,很快收到了认识的不认识的伙伴的点赞。

我知道在群里大家发美篇被点赞已经成为礼节,但是内心里还是偷偷地热乎了许久,感觉一下子和大家的距离拉近了。

想起出差前发生的一件事——

开车带孩子回家,朋友搭顺风车。

做过幼儿园老师的朋友很会和小孩子聊天,从两个小家伙最感兴趣的恐龙聊到他们旅游过的城市,一下子把他们的兴致调动起来了。

“听说你们去过北京,能不能说说你们都去过北京的哪些地方呢?”

“我们去过古动物博物馆、科技馆……”

“让我说让我说,还有天安门广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

“阿姨,阿姨,你知道我们是怎么进到清华大学的校园的吗?”

关于这个段子,我已经和朋友聊过,所以,她很配合地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

“是一个大学的教授把我们带进去的,本来清华大学是不让外人进去的。”

朋友赶紧附和说:“哦,我明白了。我听说你们还去清华大学的餐厅吃了一顿饭?”

“嗯,嗯,你知道为什么清华大学的教授会带我们进去吗?”小儿子似乎不急于回答吃饭的事情,还在引导朋友猜想他们如何进校园的问题。

朋友佯装不知,充满了好奇。

小儿子眉飞色舞:“我们本来在等红绿灯,这时过来一个退休的老教授,她看到我们两个在路边表现得都很棒,就带着我们一起进校园。在门口碰到保安,她跟保安说我妈妈是她的朋友,所以我们就进去了。”

小儿子一口气说完了这些,透过观后镜,我看到在那一刻里,他的脸上洋溢着一种“妈妈以他为傲”的自豪感。的确,如果不是他们两个的出色表现,妈妈怎么有机会以“教授朋友”的身份走进清华校园?

那一天,大儿子因为想在景区买一个玩具的愿望没有实现而伤心了一路。

直到我们快要走到清华大学门前时,他依然一脸委屈地不肯从我身上下来,带着哭腔继续和我讨价还价。

等红绿灯的间隙,那个退休的老教授拎着一提篮菜停在我们身边,上下打量了我们一番后,对我说:“你这个妈妈做得可不对啊,你看你,旁边那个孩子那么乖,蹲在你脚边一声不吭,多好啊,你不抱。这个哭哭啼啼的,你倒是抱着。要记住,哭的不抱,不哭的才能抱,你们这些个做家长的,都把孩子惯坏了。”

我猜想老教授的那一番话一定引起了小儿子强烈的共鸣,他被深深地“看见”了。在那一刻,我的确是忙于抚慰大儿子的情绪,而忽略了一路小跑跟在我身后的小儿子。

听完老教授的一番话,大儿子也不再哭了,我把他放下来,弯腰抱起小儿子。老教授看到说:“这就对了嘛,要奖励表现好的。这个孩子现在不哭了,也是很棒的。”两个孩子听到老教授的鼓励,都很受鼓舞。

我一番感谢,同时请求能否跟随老教授一块进去参观。老教授爽快地答应了。

跟整个旅游行程相比,这段红绿灯路口的小插曲,实在是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偶然事件,但却在孩子内心留下了如此深刻的印象。

记得行程结束后,第二天送他上幼儿园,看到在门口换鞋的小朋友,拉着人家的手,他忘记了他看的恐龙、爬的长城、吃的烤鸭,第一句话是“我昨天都去清华大学了”(其实我们也去了北京大学,但是没有进去)。

在他的意识里,清华大学并不仅仅代表着中国最高等学府,而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才能去的地方,更大的意义是,清华大学是不对外开放的,只有他,也因为他的出色表现,才有了可以堂而皇之和大学教授一起走进校园的机会.

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渴望自己的存在和价值被”看见“,也就意味着,没有人会随随便便拉低自己的尺度,放弃对自己的要求,哪怕是一个孩子。

父母对这一观点理解的深浅,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自己会用什么样的眼光看待孩子的行为,也决定着孩子会用什么样的标准面对自己的人生。

你还记得自己被赞美时的感受吗?

你会随时随地都能做到不吝惜对他人的赞美吗?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