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新气象,面对又一年的新课程,面对新入学的小鲜肉以及迈入新的一年的学生们,他们都会有哪些方面的困惑呢?
孩子们进入此时,已经有自己相对稳定的小团队和朋友圈,择校后的分离带给他们一些抗拒,一时难于和新同学,新伙伴快速的建立信任关系和良好的沟通交流,往往会安暗暗观察新同伴,我们要组建学习小组,互助团队,为孩子创造在一起敞开心扉,把自己推出去的机会。别样的自我介绍,男生互助队,女生护卫队,给孩子创设一个想说、敢说、愿意说的环境。
那么我们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能帮助他们解决这个问题呢?
我一直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管是学科课程还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用兴趣、学识、个人风采等等抓住学生的眼球,吸引他们跟着老师的思路前行,孩子们就会快速的进入状态。所有的方法与技巧都是“术”或“器”,老师要修“心”吧。
是不是应该先要有个普测?那普测的内容怎么确定呢?而且采取什么形式才能效率更高?
普测之后的数据怎么分析?
这个思路好啊!
每一个七年级的学生都会面临新生入学适应的问题:新的班级学习环境、各科任课教师(不同的教学风格、教学态度方法等)、同学交往、学习压力。还有来自家庭对于学生的过度关注:中招升学压力,交友选择等。
我们学校以前七年级入学的学生有哭鼻子想家的现象,对七年级学生进行入学适应性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领着学生做游戏,比如“指定乾坤”,让学生很快找到朋友,在班级里有归属感,还可以让交际能力强,适应性强的孩子发言,分享他们很快找到朋友的诀窍,对其他孩子进行启发。
攀攀老师在七年级入学心理课堂是怎么做的呢?分享一下吧!
小学寄宿的学生适应性好一些,小学没有过寄宿生活的学生一般会有想家,想家长的现象,还有对新的学习内容,新教师的教学方法不适应,没有找到新的朋友而有孤独感、没有学习目标等困惑。
作息不适应,听课要求不一样,还有作业的烦恼。
针对今天的研修课题,我刚刚在工作室成果展示里发了教学设计,欢迎老师们指正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