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研修时,赵老师提到她参与了这样一个课题组的研究,期待海霞老师的分享哟!
大家好,这次话题研讨,主持人向我抛出了一个问题,让我分享一下我所参与的入学适应课程研究的课程内容。
首先,我想分享一下关于课题申报背后的故事。
1.从2016年起,在孔主任的带领下,心理中心连续三年针对小学一年级家长开设入学适应家长课程,在对家长进行的问卷调查中以及开设课程期间大家的反馈中,我们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入学适应的种种问题,这些问题,有的是家长直接面对的,比如孩子的情绪问题,有的是通过老师间接传递给家长的,比如习惯问题。当这些问题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时,我们发现,家长会很焦虑,感到力不从心。
2.2018年名班主任工作室苏书明老师邀我一同参与省级课题项目,在研讨中,大家的想法不谋而合,都想到了从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入手,让良好的心理品质助力孩子的人生。同时课题组又认识到,作为老师,我们最大的优势就是有试验田,所以最好的方式还是用课程进行研究。经过几次的研讨,我们最终确定一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以入学适应为切入点进行研究
3.课题组成员查阅大量资料,发现网络上做幼小衔接研究的铺天盖地,但是做入学适应研究的,国内除了钱志亮的“儿童入学适应八大能力”,并无比较成体系的研究。这让我们感到很振奋。结合课题组成员多年一线经验的实践,以及查找各种网络资源,大家从问题入手,结合小学一年级新生从幼儿园直接进入小学之后的六大断层问题寻找课程设计的突破点。(1)关系人的断层,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的转变;(2)学习方式的断层,小学正规的学科学习方式与幼儿园自由游戏有较大区别;(3)行为规范的断层,学生进入小学后 ,必须学会正确认识自己,融入集体,行为规范需要符合学校和社会的相关要求和准则;(4)社会结构的断层,学生进入小学后需要建立新的人际关系,在新班集体中寻求认同;(5)期望水平的断层,进入小学后,家长和教师都会对孩子给予更高的期望和压力;(6)学习环境的断层,幼儿期自由、活泼、自发的学习环境转换为学科学习、有教师支配的学习环境,孩子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或学习障碍。
4.针对这些问题,课题组成员决定从学习习惯、人际交往、情绪情感三个方面入手进行课程研发。在课程受众群体上,我们以学生为主,同时开设家长和教师专题,让家长、老师和学生三方共同合力,提升学生入学适应能力。
最终,本次课题申报被省教研室顺利通过,课题组开始了具体的课程设计和落地实践。
接下来,我简单分享一下入学适应课程内容的设计和落地实践:
1.新生入学一周,我们对进行实验的一年级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再次确认我们研究的主题跟家长的需求是否吻合。问卷调查结束后,我们结合调查结果以及开学后学生的表现,在课程习惯养成、人际交往、情绪情感三大主题不变的前提下,对具体的课程内容进行了微调。
习惯培养方面开设整理习惯、作业习惯、听课习惯、写字习惯的课程。在家庭教育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下,通过课程,带动学生整体适应小学生活。与此同时,我们将课程延伸到家庭,让家长懂得如何在家做好配合,不越俎代庖。
人际交往方面指导学生认识自己,接纳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学会同理心,学会感谢和致歉。这个课程在设计上基于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理念。即人类行为以目的为导向,所有行为的目的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追求价值感和归属感。这部分内容更多将儿童入学适应的视角放在了能力和心理层面。这部分的家长课程和教师课程侧重对学生不同特质的了解,提升对孩子的接纳度、包容度。
情绪情感专题从认识情绪、接纳情绪、管理情绪等方面指导学生学会情绪管理的基本方法。与此同时,家长课程和教师课程同步进行,让孩子在家庭和学校都有可以实践的环境。
2.具体的操作办法是老师们根据个人资源与擅长领域分工,有设计、有实践。有面向学生、有面向教师和家长的。学生课程由班主任跟《道德与法治》课程结合,家长课程安排在周一下午学生放学后,教师课程跟教务科协商安排在周五教研活动时段。这种安排有效保障了课程的顺利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