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课堂上,总有一些同学,因为表达不自信,性格内向等原因,课堂参与度比较低,上周玉沛老师提到这个问题,我们是不是应该在引导过程中把握适当的度呢?这引起了我的思考,也想请大家讨论讨论这个话题。
一些老师观察到的同学,可以在学生有话说的环节,以主动提问的方式去提问这些同学,在回答后即使给与鼓励
点赞!
在课堂上,总是怕把握不好这个度,如果过于关注,怕引起他们的不适,但不关注又会让他们觉得失落。我一般会在课后进行大致的总结,因为我们总是通过社团,所以人不太多,在总结时会提到并对他们的表现加以肯定。
课堂氛围很重要,如果处于相对宽松的环境,孩子们更容易表达自己
我也是担心这个度,有时候真的是会鼓励无果,孩子反而更加尴尬失措,以后会更难
最近有一本书非常火《内向性格的竞争力》,关注内向孩子,并不意味着一定要改变他们
关注内向孩子,并不意味着一定要改变他们。说的太好了。
赞同,人天生有不同,有的喜欢和人打交道,有的喜欢和事儿打交道,外在看起来参与意愿低的孩子,不见得内心没有参与,思想没有参与。这个部分,我也赞同邹奇老师说的,可以私下跟学生沟通,看他们对于自己的这种表现,是否感到舒服。如果学生也很想参与,但是缺乏信心或能力,我们再想办法去推动。当学生内心意愿的时候,才有可能唤醒。
我觉得班级开展活动时,要考虑到学生年龄段所表现的喜好和特点,让活动易于学生接受。给每个学生分配不同的角色或任务,让他们都有自己的事情做,这样就可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了。
也许不是所有的鲜花都盛开的花园中,孩子的教育也是如此,课下的单独交流和引导也许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支持
其实内向也是人类应对外界环境的一种方式,也会随着环境的不同对象的不同,以及意见想法的不同在一定的范围内方生变化,但是一定要把握适宜的度。
我们主要是以社团的形式开展活动,在活动中,我会有意的将不同性格特征的学生分成一个小组,给他们分配不同的任务,让小组比较积极的组员去带动内向的组员一起参与活动。最主要的还是要及时关注这一部分学生,让他们适当的展示自己。
只要我们意识到这个“适当”,就是对学生有益的出发点
丰富心理课教学形式:情境创设、角色扮演和问题讨论等环节,调动全体学生参与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