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作中,老师们经常遇到有的生学习不积极主动,对学习不感兴趣,没有上进的愿望;有的学生老师批评不见效果,又屡次犯错,写作业拖延懒惰;还有的学生青春叛逆。作为老师我们怎样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原动力,提升学习动力呢?希望得到大家的智慧!
作为成年人,我们也会有这样的体验:一件事情本来是自己喜欢做的,如果反复的被身边的热心人关注、问询进度,关心我们是不是认真努力去做了、做得好不好,不断地给一些啰里啰嗦的指导,时间久了,我们自己兴趣就会越来越淡,内在的动力也会变弱。我们的大部分学生更是如此,我觉得学生们没有学习的动力,主要原因在于没有从学习中获得乐趣,另外老师和家长的巨大推力会让孩子们觉得他们是在为大人学习,自己只是在做无可奈何的“学习机器”。
我想激发学习动力,首先应该是从我们自身做起,用各种各样的办法吸引孩子自己愿意学习,喜欢学习,给他们自己自由成长的空间,而不是靠资本家压榨雇佣工人的各种招式逼迫孩子去学习。那样即便孩子们在这样的环境下有了极好的学习成绩,却也会在离开这种压力环境之后变得再也不愿意学习,失去终生学习的能力。
厌学的原因有很多种,我认为不能一概而论。
如果孩子是程度很好的,突然间出现了这种厌学的情绪,可以先了解是不是有什么突发性原因,找出诱因,有的放矢。
如果孩子在早期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那就因材施教,可以先降低要求,以孩子跳一跳够得着为标准,达成之后,及时给予鼓励,逐渐建立自信。
如果孩子确实基础太差,可以同孩子一起商量未来的计划,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如果是初中或者是高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职业规划的前提下,制定目标。
孩子厌学诱因很多,不一味的强制学习,根据孩子自身情况制定计划是前提,在实施计划时家长和老师及时鼓励、肯定、督促是关键。
结合在中心接触到的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的厌学问题,我发现“厌学”只是一个症状,背后的原因有多种。比如孩子的情绪耗竭(多数时候跟师生、同伴、亲子关系不良有关),也有一些青春期的孩子为了体现自己的独立(背后多有一个将孩子控制得密不透风没有自由空间的父母,孩子在现实层面无法展现自由意志,酒通过厌学来反抗父母),还有一些孩子由于低成就感(受到的指责过多鼓励太少)而对学习丧失兴趣。
所以对于厌学问题,不管是老师还是父母 ,在处理的时候,不能只是关注“厌学行为”,而要重点关注“厌学情绪”和“厌学态度”,了解厌学背后的根源,才能有针对性地解决。
说两个关键词:目标;兴趣
哪个学生不愿意上进?每个人内心都拥有一种向上向好的渴望。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感受不到学习带来的快乐,而感觉这个过程是痛苦的,这样就使得学习成为一项令学生讨厌的活动。作为教育者来说,应从以下两方面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