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理解的最好的教育,就是帮助每一个孩子,去找到自己的生命价值。从事着自己喜欢的事情,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对于生命,每个人,只有他自己,才能对它负责。这是任何人都代替不了的,无论你是他的亲爹,还是亲妈。
家长给予孩子哪种教育,其实是家长期待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度过怎样的人生。作为家长,你所给予孩子的教育方式,就是你对生命的理解体现。说的通俗一点,就是你觉得一个人最宝贵的是什么,你就会不由自主地期望孩子得到。
教育,就是找到一个人的“生命方式”教育,就是生活;生活,就是以哪种方式,去活着,就是我们常说的,生活的方式。但是,我又觉得,生活方式,在这里,其实是轻了。我所理解的教育,应该称之为:生命方式。就是选择哪一种方式,度过自己的生命。生命最可贵的,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过程。而生命最精彩的,就在于每个人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去度过自己的一生。
“我是从哪里来的”——这个问题一直是儿童极其关心的问题,但是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含蓄、内敛的民族,往往采取回避的态度不愿启齿;或者觉得这么深奥的问题讲了儿童也不懂,所以“捡来的”“充电话费送的”等回答比比皆是。
事实上,在这个图像时代,儿童已经从各种传媒途径中接触到遗传、生殖等方面的知识。许多图画书会用生动、优美的画面配合简洁、有趣的语言解决“我是从哪里来的”的疑问。英国作家艾伦所著绘本《小威向前冲》就是用儿童的思维回应儿童对生命起源的好奇,图文并茂讲述一个小精子变成小宝宝的过程,但又不仅仅是一堂生理卫生课,儿童在阅读中明白了生命的孕育是一段爱意浓浓的旅程、是个永不放弃的过程,从而感受生命之美、生命之道。
“生”的另一面是“死”。“人为什么会死?我会死吗?我什么时候会死?”——这些问题是儿童对“死亡”的最初探索。花草枯萎、小动物没有养活、身边的亲人离世,还有各种突发、意外、天灾人祸等会让生命突然消逝,死亡是生命不可避免的事。长久以来,社会文化对死亡的忌讳和成人的困顿,使成人不知如何和儿童谈及死亡,担心他们难以接受生命消逝的消极感受与情感冲击,常以忽视、隐瞒、欺骗或敷衍方式处理,使儿童产生错误或片面的认知,以至于对死亡有高度的好奇、恐惧、焦虑。
阅读是很好的载体,借助优秀读物和儿童一起领悟生命的变化和交替,了解死亡是什么,不存在是什么,什么是不朽。图画书《爷爷有没有穿西装》在文字和画面的缓缓叙述中让读者感受小主人公失去爷爷后的情感变化,领会时间可以抚平悲伤的道理,坦然面对死亡、接受悲伤;《一片叶子落下来》以一片叶子经历四季的故事,讲述生与死之间微妙的平衡……通过这样的渗透,儿童会慢慢懂得生命的来之不易,知道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一旦失去不可能再次拥有,所以要珍爱自己和他人生命,并且在自发层面上感悟人的生命不仅仅是为了自己的存在,更重要的是让自己和他人生活得更美好。
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觉得有意义的生活方式,而不是在别人看来,你选择的这种生活是否高大上。我上过一节生涯规划的课,让同学们画出自己最期待的10年后的工作场景中的一个画面。大多数同学都画的是医生、科学家、消防员、当兵、画家、舞蹈家等等非常美好的生活,这是大多数人都向往的,并且引导学生要从事这项工作具备什么特质,你目前具备哪些,现在还欠缺哪些,进而明确自己的方向和目标。同时,我也带着一种很欣慰的心情看到了一些学生画的就是咖啡店老板、面包师、厨师这种非常接地气的自己喜欢的并且是同学们自己觉得非常有意义的工作,这些都是值得肯定和鼓励的。不管是平凡还是伟大,不管你将来是生活富裕的老板还是清贫的教师、是描绘蓝图的工程师还是默默建筑的工人、是稳定的公务员还是操劳的保洁员,都能体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都应该为我们肯定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