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中心在日常工作中接到很多青少年因为心理问题求助的案例,其中比较典型的是厌学问题,有一走到学校门口就感到害怕的小学生,有对上学失去兴趣的中学生,也有因为无法面对学业压力的高中生……老师们在自己的从教经历中遇到过这样的学生吗,他们厌学的原因是什么,您是通过什么方式进行辅导的?欢迎老师们发表看法,提供鲜活案例。
学生厌学的原因:
1.学习上的习得性无助;2.生活无意义感,找不到学习的动力和意义;3.班级里人际关系紧张,与同学和老师相处不畅等原因。
辅导的方式:
在辅导的过程中,通过搜集资料,发现隐藏在厌学背后的人际关系、自信心不足等问题。运用合理情绪疗法,使来访者改变了原有的错误认知,鼓励其与不合理信念辩驳,建立起积极的的学习观念和学习态度,能正确对待学习和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对生活抱有乐观的态度。
近些年来,学生厌学的情况越来越多,我想应该从厌学的根源处着手,要找到厌学的原因,例如有些学生突然出现了厌学,可能会因为换了学习环境或老师,出现了不适应的问题,有些可能是因为新增的学科没有掌握学习方法,有些则可能是因为没有找到学习方法等。不同的原因,对应的解决方法也会不同,所以还是要通过沟通了解学生产生厌学的根本原因。找到了原因,才能对症下药,例如学习基础还可以的学生,我们可以通过增强自信心,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等方式进行调整,而如果是基础比较薄弱,则需要及时调整学习目标,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并一同制定“跳一跳 摘桃子”的学习方法。
另外,在日常工作中会发现一些家长往往等到孩子不愿去上学才会表露出着急焦虑,其实当孩子到了这个程度就很难调整了,应该提醒家长和老师多观察和留意学生,当他们最初表露出异常的状态时,就要及时了解和疏导,防患于未然。
最近我正在看一本《正面管教》的书,发现青少年的厌学原因,有一部分是家长在孩子小的时候,错误的理解孩子的需求,行为与内心的表达。有的是家长也还是处于情绪之中,对孩子发泄自己的情绪。久而久之孩子不愿意表达,有时他们想要的得不到,得到的又不是自己想要的。就认为父母不爱自己,自己没有归属感,没有价值感,没有安全感。慢慢的他们就会通过自己认为可行的方法来得到父母的关注,哪怕是打一顿,也是关注自己了。而家长则认为孩子越来越不够好,越来越不懂事,越来越不自信,当这样的标签贴久了,就形成了恶性循环,孩子越来越没有自信越来越没有价值感,越来越没有归属感。他自己也对学习也更没有了兴趣,即使督促也见效不大。这是一部分学生验血的原因。
作为一名中学老师,特别是多年的班主任,在自己的教学经历中遇到厌学甚至最后辍学的孩子也不少,尤其是最近几年,感觉对上学没有兴趣的孩子明显比以前多。从和孩子的私下交流及孩子的日记记录来看,我认为现在孩子厌学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一、家庭方面:1、家长过忙工作,忙生计,无暇照顾和陪伴孩子。特别是初中阶段的孩子,正处于青春期,情绪不稳定,很需要家长的关注和陪伴。2、家长对待孩子的态度,有的家长对孩子高期待,有的家长对孩子没有期待。这些都影响孩子的学习劲头。3、家长和孩子的沟通不畅,没有及时处理和解决的情绪问题。4、二胎政策的影响。目前我所带班级中有好几个女孩子成绩下降,就和父母生二胎,感觉自己被忽视。
二、学校方面:1、学习过程比较单调,无论是重点学校,还是薄弱学校,对学习成绩的关注和重视决定了学校的主抓方向。
2、老师对学生的态度。
三、学生个人的自身素质也特别重要,有些孩子自制力弱。
记得很早前看过一篇文章《孩子已命悬一线,你却还在逼迫他去学习》,父母往往会把孩子在学业上的问题简单归结为能力问题,通过报辅导班,加强学习的任务量,取消娱乐活动等手段来促使学生学习,但事实上,孩子的学业问题只是一个“症状”,背后暗藏的原因还需要父母深入去了解。从家庭来看,家庭中的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对于孩子的影响是很大的;从个人来看,孩子的自我价值感和目标感是影响学业的关键因素。这多方面因素的叠加,首先破坏的是孩子的生命力,一个对生命都了无兴趣的孩子,不可能有学习力。所以,作为父母,那些“看得见、摸得着、花了钱、不一定见效”的方法是次要的,重要的是处理好两大关系,同时培养孩子的自我价值感和目标感。
家庭教育才是孩子人生的起跑线。
孩子的教育是一场直播,今生只有一次机会,会爱才是真爱,不会爱就是伤害。
孩子厌学从内因看,孩子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无兴趣,自制力较差,懒惰等;从外因看 ,有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失误,如家长期望过高,不当的教育方法,教师态度生硬,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等等。
近期预约咨询的多是初中生,特别是初一新生。厌学的原因多是怀念快乐轻松愉快不太注重成绩的小学生活,不想住校而父母又不想接送,成绩不理想又无办法快速提高学习成绩,孩子在父母托关系找的好学校中缺少好友陪伴,家长期望值高又缺乏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师生关系亲子关系不良等等。
针对孩子厌学的具体原因,可以尝试采取改变家长孩子的观念和认知,降低期望值,学习国家的有关法律政策,树立正确的目标,帮助孩子规划学业,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能够合理定位目标学校,着眼未来,努力学习,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