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游戏点亮孩子快乐的童年
陈鹤琴先生说过,“游戏是儿童的心理特征,游戏是儿童的工作,游戏是儿童的生命。”2012年教育部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也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由此可见幼儿的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是在游戏中获得的,那么如何在幼儿园开展切实有效的游戏活动呢,如何用游戏来点亮了孩子快乐的童年呢,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走进孩子内心,探寻孩子最本初的愿望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称幼儿阶段为:生活即教育,游戏即生活。那么对于孩子来说,游戏就是生活的全部,这里所说的游戏是指孩子的自主性活动,是孩子的需要,而不是成人强加的逼迫性的活动。我们应该让孩子自己确定想玩什么、怎么样玩、和谁一起玩、在什么地方玩等等,让孩子真正成为游戏的主人。平时指导孩子游戏时,我们要俯下身来走进孩子内心,探寻孩子最本初的愿望,用心去了解孩子的想法,如:游戏的玩具摆放、材料的制作与投放要以孩子兴趣为出发点,启发他们愿意自觉遵守游戏中的规则,用自己的方式解决游戏中出现的矛盾和纠纷,这个孩子在进行游戏时每时每刻都可能会遇见,比如有一次在读书角就发生了这样的情况:晨晨小朋友在看绘本《小猫钓鱼》,默默小朋友过来就夺走,且念念有理“你都看这么长时间了,让我少看一会!”晨晨委屈的边哭边争夺“你不讲理,我看完再给你!”有两个看书的小朋友赶快劝架“默默,快给晨晨说对不起,要不以后我们也不和你做朋友。”“晨晨,别哭了,看我的吧!”我没有上前,只是在一边观察孩子的言行以及事态的进展,发现默默低下了头,晨晨拿回了书,小伙伴们也回到刚才的状态,而在两分钟左右,晨晨就把书送给了默默,并说:“我看好了,你看吧。”默默小声的说着谢谢,坐下安静的看书了。看似一个小纠纷,却蕴含着大道理,孩子在解决问题中辨别能力、表达能力、应变能力等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可见让孩子主动控制游戏,自主决定游戏的方法与规则是科学的有效的,从而真正让孩子懂得“会玩的孩子才会学习,会学习的孩子更会玩!”的道理。
在这里我们要懂得游戏目标的设定要科学有效,不能作为手段来检验游戏活动的好与差,现在我来分享一个小故事,来诠释我们的工作是在不断创新与反思中行进,孩子的游戏也是自主的,随时随地的进行的,成人不能过多的干预,要不就会改变游戏的性质:有一个孩子在院子里滚一个破铁桶,铁桶滚动的响声十分讨厌,吵得周围人无法休息、工作,然而不管别人怎么说,他就是不听,而且兴趣非常浓。有位老人走了过去,悄悄告诉他,你干的不错,这次你滚一个来回我给你一元钱,孩子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当他完成之后,老人果真给了他一元钱。然后又对他说,你再滚一次我给你五毛钱,孩子还是很高兴,没想到自己这么容易就得了报酬。又玩了一次,老人给了他五毛钱。这次老人说:“我只有一毛钱了,你再玩一次就给你,孩子听了有点不乐意,但想想还有一毛钱呢,勉强又重复了一次。最后老人说:“没钱了,你再玩一次好吗?”孩子兴趣全无地扔下铁桶走了。假如这个故事针对开展游戏来说是十分形象地描述了儿童游戏怎样转变为工作的过程。所以我们要走进孩子世界,真正成为孩子游戏活动的支持者、引导者、合作者。
二、为孩子创设良好的游戏环境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人的潜力行为就是适应能力,环境是儿童发展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所以我们为孩子创设良好的游戏环境尤为重要,怎样创设出具有生活性、互动性、美观性、参与性、安全性等的游戏环境呢,也就是说怎样创设出孩子自由快乐游戏的乐园呢?首先要为孩子创设开放性的物质环境,即游戏空间、时间及玩具材料,这些对对幼儿来说是开放的。其中游戏空间要以“合作、共享”为前提,要宽松与适宜,再者游戏时间一般根据幼儿的兴趣与操作为依据,一个小时左右即可。还要为幼儿提供足够的游戏材料,且游戏材料要不断变化,以便构建的游戏环境具有可变性、新颖性,不断的吸引幼儿,引起幼儿游戏的兴趣,例如:在区域活动中的“小医院”里,我们为幼儿提供了白大褂、护士帽、听诊器、血压仪、绷带等,幼儿相互商量,自选角色,玩情景剧 ,又比如在构建区,我们根据孩子年龄特点与兴趣点,适时的增加或更换材料的数量与品种,孩子每天都在探索和尝试中创造出高山、大桥、高楼、城堡、汽车、轮船等等,孩子们在创造着奇迹,也创造着快乐!还有幼儿活动的室内外地面是我们设计了图形城堡、独木桥、铁轨、月亮、太阳、星星等等,孩子们可以随时随地的进行游戏。
再者创设开放的心理环境,开放的心理环境即为幼儿开设一个轻松、愉快的精神环境,精神环境主要包括幼儿与教师,教师之间,幼儿之间的关系乃至幼儿园的园风、班风。幼儿园的精神环境虽是一种无形的环境,但却对幼儿的发展,特别是幼儿的情绪、社会性、个性品质的形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只有为幼儿提供一个能使他们感到安全、温暖、平等、自由、能鼓励他们探究与创造的精神环境,幼儿才能活泼愉快、积极主动、充满自信的学习和生活,获得最佳的发展。比如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橡皮泥,鼓励孩子发挥想象进行创造,你会发现,孩子的作品琳琅满目:有小汽车、火车、轮船、飞机、饺子、桃子、各种小动物等等,记得我班盼盼小朋友用各色的橡皮泥做了一辆会飞的汽车,我问盼盼:“乖乖,能不能告诉老师这辆汽车要送给谁呀?”盼盼说:“老师,我做这个恐龙小汽车是专门为爸爸做的。”“哦,太好了,为什么要给爸爸呀?”“因为爸爸春节回家的时候,常常堵车,我就想给爸爸做辆会飞的恐龙汽车,车多了就飞过去,哈哈,这样爸爸就能早点回家和我玩了!”我向盼盼竖起了大拇指,心里却是欣喜的酸涩,留守孩子的内心世界是丰富的也是脆弱的,让他们怎样渡过一个有意义与快乐的童年,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三、教师要善于创新与反思,让游戏贯穿孩子的一日生活之中
《儿童权利公约》中将游戏作为儿童的一项基本权利,足见游戏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性。儿童的游戏权是否得到保证,最主要的是教师是否给儿童提供了游戏机会,包括游戏的时间和游戏空间等。所以,教师要尽可能为幼儿创造一个能引发他们游戏环境,还要不定期的更换活动材料,由简向难适度推进,让幼儿在新奇中有更多的探索欲望。再者幼儿园的教育是养成教育,所以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是需要多种方式多种途径来培养的,游戏就是孩子最易接受的方式,比如中小班的好多孩子穿脱衣服的能力有点薄弱,所以我利用生动形象的儿歌"抓领子,盖房子,小老鼠,出洞子,吱溜吱溜上房子",让幼儿在愉快的游戏中学会了穿脱衣服,在说说、讲讲、做做、玩玩中明白了很多道理。
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除了游戏活动外,还有许多“非游戏活动”,例如生活活动、集体教学活动等。为了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我们可利用游戏因素(例如游戏的口吻、角色扮演、竞赛性游戏等)和游戏的方式(如手指游戏等)来组织非游戏活动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增加非游戏活动的趣味性和吸引力,使非游戏活动游戏化,提高活动的效果。比如我在开展语言教学活动《三只小猪》时,我就让孩子们玩《三只小猪》的情景剧,让他们在表演中不知不觉的获得了知识与技能的提高;还有在进行音乐活动《十个印第安小朋友》时,我就把手指游戏穿插进去,孩子们在情绪高昂中完成了活动任务;健康活动,我也是常常把游戏活动贯穿其中,比如孩子进行蹦跳、攀爬、翻滚等活动时,我就把《小袋鼠找妈妈》、《小猴子上山》、《可爱的大熊猫》等游戏环节穿插进去,孩子们总会在故事表演中获得体能的训练,情感与态度也得到了发展,还有在社会、科学活动中,我经常利用游戏导入、游戏延伸等,孩子们都乐在其中,各个方面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四、家园共育,用游戏点亮孩子快乐童年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精细和复杂的任务。因此,开展有效、有益、有趣的家园共育活动是幼儿园的重要工作,家庭教育在幼儿发展中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在这里,我们首先引导家长,让个别对幼儿教育有偏见的家长迅速成长起来,让他们充分认识都什么是幼儿教育,摒弃那些认为幼儿时期就是学习认字、做算术题、念拼音等小学化倾向,让他们明白幼儿时期就是养成教育,就是在游戏中认识生活,表现生活,创造生活的。所以我们成立了“家长学校”,目的就是让家庭成为幼儿园的“第二课堂”,让家长成为幼儿园的“编外老师”,真正让家长参与到幼儿园的教育中,让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相一致、相协调,真正做到“好的幼儿园就是孩子、老师、家长共同成长的乐园!”那么我们共同培育出的孩子也将是全面发展的、健康的、幸福的、快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