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我们这里开始使用统编语文教材,2018年送走了带了三年的六年级的孩子们我接了三年级,希望自己能跟着到六年级,熟悉一下课本,让自己可以有更多整体的认识与系统的思维。不巧的是接了三年级不久就有了二宝,所以只完整带了上半个学期,在这半个学期里,我接了乡教管办宋老师的任务——为紫云镇和我们乡的语文交流活动上一节课,那段时间我正在准备晋级的资料,因为我该讲第15课《搭船的鸟》,就匆匆看了教材和教辅,教学设计都没有写,做出了课件。当时也没能及时把经历形成文字,所以现在已经很难有具体可感的东西了。只清楚记得当时自己抓住了描写翠鸟外形的第二自然段引导孩子习作这点。不过这次当我再次打开课件准备教学设计的时候,感觉到那时自己还是没能更好的把握好教材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所以这次当我第二次备课的时候,我紧扣“观察”“习作”这两个关键词。从第一张幻灯片出示的翠鸟出发,让孩子们观察,也可以在后面把孩子们的观察与作者对翠鸟的观察做对比;又从字词的书写观察(比如“翠”和“羽”,以及不同结构字的书写观察等),到文章内容的观察(作者观察到了那些事物:船夫、雨、翠鸟),再到观察方式的总结、延伸(看、听、摸、闻、尝、感等观察方法),最后聚焦翠鸟的外貌细致观察(总写美丽,具体写羽毛、翅膀、长嘴)并总结表达方式;然后让孩子们观察课件出示的图片选择一种动物用这一自然段的描写方式进行小练笔,学以致用。接着推荐孩子们读法布尔的《昆虫记》或者《月亮的秘密》《感觉总是怪怪的》等绘本,引导孩子们真正体会观察的好处,养成细心观察的习惯。
在这次备课时,我一直在犹豫一个问题:就是生字词的处理,要不要一个一个教生字?毕竟三年级生字词还是重点,但是如果再像一二年级那样教字词会不会又太浪费时间了(我都忘了上次对字词处理的具体情况,只记得好像用的时间也蛮多,虽然只有一张幻灯片),最后我决定这样做:让孩子们读会认的字词,不多做解释,会认就好。再让孩子们观察我已归好类的会写的生字,让孩子们自己通过观察归纳不同结构字的书写规矩,重点指导“翠、羽、父、嘴”等字的书写。特别是让孩子们观察“羽”和“翠”两个字相同部分的不同;“啦”“哦”“响”“嘴”四个口字旁字口的书写的不同之处,再单独强调“嘴”的写法。其他的交给孩子们去解决,相信孩子的自学能力因为我发现有很多时候我们不做的,孩子们会做得更好,只要我们搭桥就行,路他们自己会走。
其次把理解词语放入行文中,比如在让孩子们谈作者都观察到了哪些事物时,当说到船夫时就让孩子找到描写船夫的语句来读,把“蓑衣、橹”等词放在语句里解决,特别是在解决蓑衣这个词时,我引申了虽然我们现在不用蓑衣了,但是它却以另一种形式依然存在在我们的生活里,那就是现在有蓑衣而来的时装。还有就是观察方法的总结和推荐阅读,这都是之前那次课我没有涉及到的。当然问题都要在实践中去发现,10月14日当我带着自己的课件去三小讲课时却因为课件被wps账号保护而无法使用,最终没能解决问题,我就上了一节没有课件的课。讲过之后在张丽敏老师和孙秋罗老师的指导下,我发现了自己不应该再把“悄”“哦”这两个多音字给学生增加负担,处理好文中的“啦”这个多音字就行了。另外我删除了作者的介绍页,也意识到在处理会写的字时候应该对重点强调的字有书写指导。而我一直在纠结要不要直接出示我归好类的“左右结构”“上下结构”“独体字”这些名称。后来想想孩子们一目了然的东西就不再浪费时间了。遗憾的是因为没有课件没能让孩子们当堂通过图片观察事物进行小练笔。无法知道孩子们是否真的会用我们这节课通过观察用学到的写作方法进行表达。本来这周轮到我讲学校的教研课,我就在我们班又讲了这节课,由于字词用时有点长,课堂时间不太充裕,但是通过孩子们的练笔我觉得统编教材的指导方向非常的好,相当一部分学生都能用第二自然段描写翠鸟外貌的手法,写出来。再加上同事的指导,我也思考可以把对美的事物的发现有外表的上升到内在的,比如:在引导孩子们观察生活时,不仅仅看到美丽的事物的外表,还可以我们身边“捡起垃圾的身影”“排队时不插队的美丽”等等。所以我们观察时用方法的条件还离不开用心,这样生活中的美才会被我们智慧的双眼发现。
作为刚接触作文的三年级孩子的第一个习作单元,作为让孩子们学会观察的习作单元,这篇课文是本单元的第一课,为孩子们树立观察意识是很重要的,所以我就围绕观察来行文,在第二课时,我会抓住翠鸟捕鱼的细节,让孩子们学会准确地用动词来表述完整的动作。比如:我先让孩子们自己圈出作者描写翠鸟捕鱼动作的词,再看课后习题。我通过换词语的方法让孩子们感受作者用词的准确,我把这句话改成:我正想着,它潜入水里,不见了。可是没一会儿它又出来了,红色的嘴里衔着一条小鱼。这样让孩子们对比朗读,更容易让其想象出翠鸟捕鱼时速度之快。进而准确地想象出画面。另外我还会引导孩子来思考能不能把第三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删掉,它们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这样来让孩子们感受习作时的谋篇,文章不是随意写的。
“观察与写景”写作要素不只在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仔细观察,把观察所得写下来)有所体现;还在三下第一单元(试着把观察到的事物写清楚);三下第四单元(观察事物的变化,把实验过程写清楚);四上第一单元(向同学推荐一个好地方,写清楚推荐理由);四上第三单元(进行连续观察,学写观察日记);四下第一单元(写自己喜爱的某个地方,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四下第五单元(学习按游览的顺序写景物);五上第七单元(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五下第七单元(搜集资料,介绍一个地方)都有所体现。所以这一单元作为起步是多么重要,可想而知。
而且三四五六每个年级的第五单元都是习作单元(六年级下册是第三单元)四年级上册习作单元的要求是把事物写清楚,下册是按顺序写景物;五年级上册是写说明文,下册是描写人物;六年级上册是围绕中心意思写,下册是表达真情实感。我觉得这里面也是层层递进的,不过有一点感觉就是六年级下册的表达真情实感,其实这在三年级就该如此要求,毕竟所有的文章都是以现实生活为原型的,也只有让孩子们真正知道自己生活的点滴都是最好的写作素材,这样才能真正的会写作。所以三年级的习作起步是至关重要的。
所以上完《搭船的鸟》这篇课文,对于统编教材我突然有了新的想法就是:统编教材更容易利用,更容易找到抓手。不仅仅是一课一得,更是要想办法怎么用好这一工具让孩子们学会使用它,进而成为自己的技能而融入自己的生活。所以每节课围绕单元主题提炼一个关键词,让这个关键词贯穿始终,让孩子们真正走进去,真正了解它,再把语文要素融进去,让孩子们能学以致用,形成一种技能。比如这节课我把“观察”这个关键词贯穿始终,从观察翠鸟图片导入到字词,再到文章,最后到小练笔,甚至到推荐阅读。然后引导孩子们用心观察并用学到的方法把自己观察到的东西表达出来。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们在以后的每次习作单元的一层一层的高要求下更顺利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