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自由表达
jignxiaoli发起了2020-11-21
1
回复
18
浏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倡让学生“自由表达”,在“实施建议”中这样表述:“在习作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这里的“自由表达”是以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为基础的,是以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能力为手段和目标的,即通过习作来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学生各方面的能力的提高通过习作表现出来。

    在小学生的习作方面,有老师提倡:让学生自由习作,习作要求放宽,内容,字数、命题等不多加限制。其实,对小学生习作的命题、字数要求等,总是出现在考试的试卷中,如果我们也总是拿这个来要求小学生,那就是我们的心中也总是住着“应试”这个魔鬼。当然,这也说明我们语文老师是生活在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夹缝中的。翻遍《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我们怎么也找不到对某一学段的习作有字数的要求。唯一一处关于习作命题的表述是在“具体建议”中:“改进作文命题方式,提倡学生自主选题”。纵观小学阶段的习作,要求大都是以一段话的方式大致圈出一个习作范围,对于命题也不局限于一个题目,或为建议,或为自己拟定。我想,这也是新课程标准下让学生“自由表达”的具体体现吧:拟题是自由的,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定。

    在我的理解中,“自由表达”还应该表现在习作内容上以学生的真实感受为着笔点进行书写,只要在一定范围内,不必拘泥是否符合老师心中的“高尚”主题。学生只要在习作中能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表达出来,只要真实,我们就应该能够接受。其次,“自由表达”还表现在习作形式的丰富上,如阅读教学课堂中的批注、课后的小练笔,日常习作练习等,这些都应当看作是习作,我们都要重视起来。另外,学生习作过程中,氛围的宽松自由,写作方法的淡化,允许学生打破时空界限、学科界限,与生活与其它学科结合起来进行习作......这些都是能让学生自由表达的有利条件。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的作文教学就要全面开放。既然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在不同的生活中有着各自不同的体会(即使在同样的生活中也会有不同的感受),那么,每位学生写出来的内容自然也各不相同,甚至看法大相径庭。笔者今年教的是小学三年级的语文,用的是人教版的教材。有一个单元的习作是要求写秋天的。习作中,大多数学生写秋天丰收的景象,也有个别学生写秋天的树秋风秋雨等,这一类习作写的都是秋天的美丽,是赞颂秋天的。然而有一个学生却认为秋雨很是烦人的:秋雨淅淅沥沥,接连下了两个星期。我家离学校有二三里地,平时我总是自己骑自行车去。可是因为下雨,奶奶不放心,就每天开着带篷子的三轮车送我去学校,放学了再接我回家。去学校的路是几年前修的柏油路,早就坑坑洼洼的的了。现在,秋雨使道路变得十分泥泞,奶奶开着三轮车走在上面总是得左拐右拐,十分不便。一次,在放学接我的路上,一不小心,车滑倒了,奶奶摔伤了——秋雨多么令人讨厌啊!这样的习作主题绝对“非主流”,但是,你能说,这不是一篇好的习作?

    这篇习作也没什么讲究,没有运用到修辞手法,不讲究布局谋篇,主题也似乎不那么“高尚”,但那是学生真实的表达,自由的表达,率性的表达。在我看来,一个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处于刚入门的阶段,写出这样真实的文章,就是一种“自由表达”。习作内容确确实实是学生的真实感受,它是学生内心的自我表达;他表达得自然流畅,我们读起来没有丝毫障碍,这正是与读者的一种交流,能达到与人交流的目的。那些我们经常说的“有意义、健康向上”似乎没有在此得到体现,但我们还是要予以肯定。我们老师就要有一种理性的认识,要时刻装着关于习作的“新课标”。

    有时候,我们还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去对待学生的习作。管建刚老师的作文教学非常成功,他有个学生怎样写他呢——管建刚是一个无任何外表特征,无一点表情的双性动物。这样的语言,你能容忍吗?可这就是学生心目中老师的形象。其实站在学生的角度很容易理解,学生有自己的一套语言——在我们这里,高年级学生总会互相这样叫:老王,老宋什么的,我们不太理解,我们比较忌讳别人称呼自己老什么,还没过四十岁呢!可这是学生间特有的叫法。我班还有学生在背后总是叫数学老师“法儿哥法儿哥”的,(当然,当面还是很尊敬地叫“付老师”或者“数学老师”)这才是学生的真话实话。我们对此要宽容,如果这样的话出现在习作中,我们不要太惊讶,不要对此打压,要认同接受,努力创造出一种轻松的气氛,让学生敢于“自由表达”。

    这种“自由表达”出来的习作往往需要我们打破以往的评价方式,改变那种用红笔在学生习作后评上等级,写几句关于习作内容、写法等优劣的评语的评价方式。我们应该看到,对学生习作的评价,其实是老师与学生、与其习作的一种交流:在习作评价的过程中,要多一些与学生的面对面的交流,和学生谈一谈写得好的地方好在哪里,这样写是否把当时的情形表现了出来,如果不合适,怎样表达更合适……我们的评价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引导:肯定写得好的地方,哪怕是一词一字,用正确的一处标点,我们都要给予鼓励,或圈或点或批注,这种正面的评价能减少一些学生对习作的畏难情绪,让学生多一分提笔的信心和勇气。要多评少改,最好只评不改,需要改的地方还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当然这是一个“慢”的过程,但是,我们相信,这种“慢”能不断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毕竟,学生的习作能力也只能在学生自己不断的习作实践中慢慢提高。

    总之,习作教学中,老师放开手脚,搭建平台,适当对学生给予引导,努力营造出宽松和谐的环境,让学生进行真正的“自由表达”,真正实现“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的写作目的。

 

所有回复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