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鼓琴》案例分析
活动二:疏通文意,想象画面【完成目标3】
回顾:理解文言文内容的方法。
结合课本注释和工具书,疏通句意。
1. 交流:你读懂了哪些内容?还有哪些内容是你不懂的?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3.据记载,当年的伯牙焚一炉香,席地坐于瑶琴之前,弹得忘情、投入。现在你们就是站在琴旁的子期,用心来聆听伯牙的琴声吧!
师:伯牙的琴声幽然响起,他的思绪飞向了那峨峨的五岳之首的泰山之颠,子期听懂了,善听的子期,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泰山呢?用上一个词形容。气势雄伟的泰山。高大巍峨的泰山、挺拔险峻、高耸入云的泰山。
同学们也考虑考虑,中国还有哪些大山、高山、雄伟的山?
师:把你们想象到的、感受到的,带到句子中,各读各的,旁若无人地赞叹。开始。
(生练习朗读)
师:谁来心领神会地赞叹?
师:我们一起赞叹,善听的子期呀,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生读)
师:伯牙心中想到流水,洋洋的流水仿佛从他的指间浩荡而出,——子期,此时你又好像看到了怎样的水呢?
老师举一个我们身边最熟悉的例子,同学们感受一下:我们的汝河大陈闸蓄水之后,上游水位比较高。然后开闸放水的时候,水流就是大而急的样子,奔涌而出,像水龙一样,非常壮观。
同学们充分想象一下:你还见过哪儿的水流也是大而急的样子?
师:于是,你脱口而出——(生读)
生:我好像看到
师:于是,你满心赞叹——(生读)
生:我看到
师:于是,你这样赞叹——(生读)
子期只是听懂了伯牙弹的高山和流水吗?
出示课件拓展
师:同学们,相传《高山流水》是这样创作出来的,谁来给大家读读?(指名读)
(出示链接,生阅读:相传伯牙学琴三年,虽技巧娴熟,但缺少神韵。于是他的老师成连把他送到东海蓬莱山。伯牙独自在岛上,每日面对浩瀚的大海,倾听澎湃的涛声,远望山林,鸟鸣深涧.十多日后,这些景象使他突然觉得自己的心胸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间,情操像高山一样屹立于天地中,伯牙把这些融于创作中,谱写了一曲《高山流水》。)
师:读了高山流水的创作背景,你知道伯牙想通过琴声表达怎样的心胸、怎样的情操?(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间的心胸,像高山一样屹立于天地中的情操)
师:相传,这曲《高山流水》伯牙最早是在宫廷演奏的,但是达官贵族喝得零丁大醉,连连摇手:“这是什么曲子?换换换……”伯牙伤心啊,他伤心在诸侯大夫中、在宫廷乐师间,没有人能听懂他的巍巍乎若——(太山);没有人能听懂他的汤汤乎若——(流水)(指课件)没有有人能听懂他的心胸——(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间);没有人能听懂他的情操——(像高山一样屹立于天地间)
师:孤独的伯牙呀,他的琴声只有、也只有遇到了钟子期,才会得到这样的赞叹——(生:“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师:伯牙心中所想,钟子期完全知晓,心有灵犀一点通,这就是伯牙和钟子期知音的境界。
分析:
《伯牙鼓琴》选自《列子·汤问》,只有5句话,83个字,而这83个字里却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感人肺腑的故事。这是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古文,加上文章比较浅显,字词的理解不算很难。
依据新课程标准和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以及六年级学生的学情,我确立本课的教学目标为3个。
1.会认读“哉、巍、弦、锺”这4个生字,读准“少选、善哉、汤汤、复为”这4个词语的读音,会正确、美观地书写“哉、巍、弦”这3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课文。
3.品读“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和“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想象画面,3人一组进行课本剧表演。
为了完成目标3的教学,我主要让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文言文的意思。哪些是自己读懂的,哪些是自己不理解的?先理解文章内容,通过想象画面,进行课本剧表演。
整个小学阶段,学生接触文言文较少,如何学习文言文,方法指导显得特别重要。在初读感知的时候告诉学生,让学生谈文言文的学习方法,“结合上下文理解是学习古文的一种好办法。”“在研读环节,让学生想象画面,读出文字背后的画面,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课本剧的表演,加深理解,从而完成目标三的学习任务。
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老师在一次学术会议上讲到:“小学阶段的文言文教学,旨在体现小学与初中的衔接,主要是让学生见一见,感受一下,以至于到了初中不感到陌生。”当然,教学是遗憾的。感觉身为教师的我话还是太多,老是担心学生理解不到位,牵引的太多。应该用文本去打动学生,而不是用老师的情绪带动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