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网络研修之所思
7月30日下午听了《小学教学》杂志社编辑部联合三个小学语文名师团队开展的教研活动,有课例,有本着课例的专家点评,在感慨活动精彩之极时,更要反思自己的课堂,不断地学习、反思中成长自己。
每一节课有自己的特色,有现代文教学,有古诗教学,还有单元整合教学,无一例外的是都紧紧围绕着统编教材的语文要素,落实单元语文要素的训练,高效地达成课堂目标。李丛梅老师的《忆读书》,结合课后练习题,设计学习单,老师变身为学习伙伴,和同学们一起学习。当一个学生在展示完自己梳理冰心奶奶的读书经历后,其他学生补充,老师也在台下举起手;“我可以说吗……”给我留下了特别深的印象。老师不仅是同学们的学习伙伴,和大家一起探讨,随即又及时评价,老师的评价是肯定学生和总结知识。
潘淇老师的古诗教学《夜宿山寺》一遍一遍教孩子们读书,当孩子们读不出停顿时,老师示范读,教学生“上二下三”读出五言诗的节奏。作为低年级的课,生字教学还是重点,“危”字的教学,巧妙地让学生理解了其字义,“危楼”是高楼。并且在理解后能很有效地指导学生朗读“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听吟诵大师的朗读等。虽然低年级的孩子不要求学生说出诗句的意思,但在这样的课堂上,孩子们学会了有滋有味地读古诗,背诵古诗,看图说诗意。
吴妍彬老师执教的《鸟的天堂》,老师围绕着单元语文要素和课后练习题设计课,上课。从“鸟的天堂里没有鸟”到“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为什么鸟的天堂加引号导入,学生的学习是自然、主动的,学生的深情朗读“这美丽的南国的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从中品味出鸟的天堂的静态美和动态美。课堂上学生不仅体会出鸟的天堂的美,还能明白为什么这样写,品悟出作家的情感——对生活的热爱。
陈钰枢老师执教的《跟着课文学观察》一课,交流《搭船的鸟》和《金色的草地》的作者发现开始,作者为什么有这样的发现呢?开始探寻作者发现的奥秘。学生在交流中自由畅谈自己的发现,从中学习观察的方法。用郑板桥观察竹子,画出栩栩如生的竹子为例,观察有法,胸中有竹,才能画得栩栩如生。引入写作也要观察有法,揭开奥秘。自主学习“翠鸟捉鱼”后相互交流……
专家的点评就课而谈,上升到理论,如同点醒梦中人一样,跳出课外来看课,又有不一样的收获。
教无定法,但一定要有法,从这些课例和专家点评中,反思自己的课堂,每节课都应该问问自己,我的课堂目标定位准确吗?目标达成了吗?一个单元的教学能不能扎实地落实单元核心目标?学生喜欢我的语文课吗?我深切感受到,统编小学语文的教学应紧紧围绕语文教材中的语文要素,能读懂教材,理解编者的意图,依托教材资源:单元篇章页、课后练习题、文中的小泡泡等,设计课,因材施教上好课。这让我想起了,吕老师的话,“统编教材就是小教参”。钻研透了教材,与编者、作者进行高质量的对话,才能上出高效的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