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口语交际中的“应对”-------孙秋罗
jignxiaoli发起了2020-11-24
0
回复
7
浏览

关于口语交际中的“应对”

      昨晚听完张丽敏老师的培训讲座“口语交际点滴谈”和一节课例远方老师执教的《推荐一部动画片》,我一直在思考,口语交际课究竟应该怎么上?落实哪些目标?“交际”都体现在哪里?结合我自己的教学实践和听课经历,我最感兴趣的就是张老师说的“应对”。

      在几年前的一次听评课活动中,我听了一节还算不错的口语交际课。那是老版五年级的课《我是小小推销员》,上课的老师创设情境,示范推销黑板擦,引导学生做推销员要介绍清楚商品的特点、功能等。课堂氛围很不错,有好多同学拿着准备的“商品”进行推销,教室里真的变成了小商场,有的同学当顾客和商家还讨价还价,有的在询问等。老师的引导应该说是很不错的,但我作为听课者觉得这样热热闹闹的课似乎还少点什么。

      老师还设计的一个环节,让大胆的同学把准备的商品向听课老师推荐,争取卖掉,有几个同学走向我们,旁边的老师都含笑听完学生的介绍,“买下”了孩子们手中的“商品”。走到我面前的是个小姑娘,她略显羞怯地举着一个精致的钥匙挂件,向我介绍,介绍完对我说:“老师,你买下了,戴在钥匙上多漂亮,还不贵。”我笑了笑“我不太喜欢装饰品,嫌麻烦。”那姑娘略微顿了一会,思考了一下,又说:“如果你有女儿,给女儿捎回去,你女儿会很高兴的。”“我女儿性格有点像男孩子,不喜欢小玩意。”我兴致勃勃地准备听这个孩子还要说什么时,她撅着嘴走了。我有点玩味未尽的感觉。

      这位老师的课落实了她预设的目标,学生介绍清楚自己的商品。课后我在跟老师交流时,肯定了老师的做法,激发了学生介绍商品的兴趣,也介绍的不错。我的故意“为难”呢,当时我记得我说,交际要根据实际情况真正交流沟通,不能光自说自话。听完张丽敏老师的讲座,我恍然大悟,现在看来那节课,我应该说老师要及时点拨,孩子们作为五年级的孩子,学着“应对”,学会“应对”。

      再看我们部编教材,口语交际课的目标在教材中很明显,只要重视起来,真正的备好课,根据本班孩子的实际让孩子们张嘴说,说清楚,就一定能提高孩子们的口语表达能力。我教的是四年级,上学期一共有四次口语交际课,第一次是“我们与环境”。我们是小教学点,班上就是村子里的九个孩子,课堂上我让孩子们围绕话题交流,每个人都能有机会站起来说,可是他们见识太少,就只能反映一个单一的问题,村子里有人倒垃圾没倒进垃圾桶,堆在周围,发出难闻的气味。我引导,村子里有没有臭水沟什么的,学生举手抢着说,坑里没水了,某某的爷爷平了平,种了菜等。我只有讲了,工厂里浓烟,废水等。不用管,他们不怎么跑题,关键要根据具体学情上课。

      第二次口语交际课,“爱护眼睛,保护视力”。班上几个孩子视力还不错,我观察到只有一个同学,眼睛一眨一眨,有时眯起来,我让他站起来,我和他交流,其他同学听。“你为什么总眨眼?眼睛要眯起来?你平时看电视离电视多远?”我刚问完,他还没说,就有学生说:“老师我知道,她……”似乎不是不敢说,不好意思说的状况。当要讨论怎样保护好视力时,九个学生分组也不分了,同桌一起讨论了,一个一个说都有机会,几个孩子的班级上口语课让每个孩子说不难,难在见识少,提出的见解、建议少。

      第三次口语交际课“安慰”。我们举行了趣味运动会,有个要强的女生没得奖,以此为话题,同学们安慰她。最后一次口语课是“讲历史人物故事”,每一个孩子都上讲台上讲,九个学生都讲《西门豹治邺》,我都有点哭笑不得。目标完成了,都说了,可是我怎么就感受不到口语课“交际”的氛围。在上“安慰”一课时,学生是交流沟通的,达到了交际的目的。

      在一学期四次口语交际课上,我都没发现,“应对”要体现在哪里?或者在别的班级的课上有,或者是我没把握好,总的来说,口语课上能体现“应对”,我觉得才有“交际”的意义,才能更好地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