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一课一得之统编教材小学语文要素的教学实施
——五上《白鹭》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之落实
【摘要】“一课一得”的教学理念早已深入。统编教材的在双线组织单元结构中,将语文学科素养分解成一个个符合学生年段特点的知识或能力训练点分布体现在每一课,每一课担负的语文要素就一个,与一课一得的理念相吻合。以《白鹭》为例,谈在课堂教学中明确编者意图,精准确定目标,把课例与语文要素对接,围绕语文要素分步骤教学,一步步去实施,落实语文要素“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
【关键词】 一课一得 统编教材 语文要素 教学实施
早在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曾提出“一课一得”的理念:在一堂课的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或理解一个问题,或明白一个道理,或掌握一种方法。“要素”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构成事物的必要的元素。那么从字面上看,“语文要素”即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必须掌握的必要元素。最基本的语文知识、丰富的语文能力、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有效的学习策略等都属于“语文要素”的范畴。统编教材采用了“双线组织单元结构”,在“内容主题”组织单元的基础上,将“语文学科素养”分解成一个个符合学生年段特点的知识或能力训练点,由浅入深,由易及难,分布并体现在各个单元的课文导引或习题设计之中。每个单元都有单元导语,对本单元主题略加提示,主要指出本单元的学习要素。统编教材致力建构适合中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体系。每个单元有三到四篇课文,而每个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二到三个,显然,每一篇课文,也就是一个例子所担负的也就是一个语文要素。这显然与“一课一得”的理念相吻合。作为一线教师,我也非常认可“一课一得”的理念,深知较少有老师站在语文课标的角度,语文核心素养的角度思考教材这样编排的目的是什么。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怎样在课堂教学中明确编者意图,把课例与语文要素对接,围绕语文要素分步骤,一步步去落实,做到“一课一得”呢?我以小学五年级上册《白鹭》的教学实施为例,谈谈本课中语文要素“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的落实。
一、精准定标,一课一得。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一节课就只需要围绕一个核心素养,站在课标的角度,明确年段目标和编者意图及学生学情后,确定一个准确的学习目标是关键的第一步。
《白鹭》一课是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万物有灵”这一主题的第一课,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和“写一种事物,表达自己的感情”。作为阅读课,要落实的语文要素就是第一个--“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教材关于这个要素在编排上已经有渗透了,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阅读训练要素是“抓住关键词句,初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勾连这个,联系课标对于阅读表达在第三阶段的要求“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明确本单元语文要素是这一目标的具体体现。仔细阅读课文,再三品味,结合课后习题,确定了第一课时目标是“借助关键词句,体会白鹭形体的‘适宜’之美,初步感受作者对白鹭的喜爱。”在学习第一课时的基础上,确定第二课时的目标是“能借助关键词句,体会作者对白鹭的赞美,了解作者是如何把这种感情融入对白鹭的状写中的。”
二、抓住关键词句,领悟感情。
在教学前,反复研读文本,观察插图,图文对照,深刻领悟文章深意,课堂上才能更好地引领学生达成学习目标,落实语文要素。《白鹭》行文简洁,结构严谨,语言凝练,句句含情。课文插图是水墨画,再现了白鹭钓鱼时的悠闲,闲立时的悠然,飞行时的空灵,展现了白鹭如诗如画的意境美。课文的首尾句,作者直接抒情,是本文的关键语句,勾连四年级时所掌握的要素“抓住关键词句,初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确定“抓住关键语句引导,领悟感情”的教学实施方法。
上课伊始,老师关注单元篇章页“一花一鸟总关情”,用诗意的语言导入学习,引入认识“白鹭”,感知其形象之美。学生朗读课文后,迅速找到全文的总起句--“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白鹭和精巧的诗有什么共同特点呢?“精巧”字典的解释是“精细巧妙”,诗歌中的言语的音、韵、意,要精细巧妙的对称、般配。对称般配到极致就是“精巧”。精巧的诗能够让人赏心悦目,白鹭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就好比诗歌语言的精细,适宜。作者把对诗歌的喜爱之情迁移到白鹭身上,自然而然地把白鹭称为“一首精巧的诗”。为达成课时目标,理解这个句子,老师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字词,讨论理解文中难懂的句子,把绝代佳人之美的描写恰到好处地用到白鹭的身上,“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理解“白鹭‘色素’和‘身段’适宜”,明了“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表现在哪些方面”。在反复朗读、诵读第2到第5自然段中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对白鹭的喜爱之情。
第二课时里,老师用“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这一关键句贯穿在课堂,让学生在朗读、思考、交流中明确“韵”的深意,理解“白鹭实实在在就是一首精巧的诗,意境优美的诗,是浑然天成、美在进骨子里的优雅的散文诗”。
三、创设情境,想象画面悟情。
情境教学,顾名思义,就是感情与环境影响教学的一种方法和手段。在语文课堂上,利用形象,创设具体生动的场景,激起学生学习的情趣,引导他们从整体上理解和运用语言。创设情景法教学很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增强学生的观察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培养的思维力。
第二课时里,朗读课文6——8自然段,老师不仅引导学生观察课本中的插图,也带来了画面,带领学生走进其声可闻,其景可观的境界,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品读语言文字。
以下是一个教学片段。
师出示第6自然段课文:“在清水田里,时有一只两只白鹭站着钓鱼,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玻璃框里的画。田的大小好像是有心人为白鹭设计的镜匣。”
师:短短的文字,却有无限的韵味,用心读一读,在你觉得值得细细体会的词句上圈画批注。比如:哪个词语让你感觉很有味道,你就紧紧抓住它,看看从这个词语中你又读出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学生自读自悟,批注感受,教师巡视指导。
师:谁愿意做第一个最勇敢的发言人来和大家交流这一段文字?
生:我觉得“钓”字很有味道,把白鹭当成了人来写。读到钓字我想到了“杨柳下的河岸边,三两老者悠闲静坐,守在钓钩旁,远远的河面上平静如镜,偶尔飞过一两只水鸟……”
生:对,我也想到了老者钓鱼的画面。我觉得“钓”字写出了白鹭的悠闲自在。
生:我觉得“嵌”字也很有味道,作者把整个清水田想象成嵌在玻璃框里的画,写出了白鹭钓鱼时的迷人景象。
师:说得真好!一般镶嵌在玻璃框里的都是什么画?
生:优美的风景画。
生:非常有名的画。
师: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蔚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碧绿的清水,雪白雪白的白鹭,自然和谐的色彩,这本身就是一幅优美的田园风光图。给这幅图画起个名字吧。
生:白鹭垂钓图。
师:原来这幅白鹭钓鱼图就是作者眼中最美的画,它值得镶嵌在玻璃框里,还值得镶嵌在我们的眼里,更值得镶嵌在我们的心里。那就让我们班读书读得最好的同学,读给大家听。
一生读。
师:还有谁也想读给大家听?
另一生读。
师:如此优美的文字和画面,值得我们反复诵读。让我们一起来美美地读读这些优美的文字吧。
在第6自然段教学时,老师引领学生,利用课本插图欣赏着画面,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播放白鹭的“钓鱼”画面、视频资料,品读语言文字,就“钓”“嵌”有感觉的词语进行交流,让学生想象画面,仔细揣摩,体会情感。接下来第7和第8自然段的教学,学生自然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中,品读文字、想象画面,给每幅画面起名字,交流感受,反复诵读,领悟作者的情感。
四、引导发现具体事物与情感的关联。
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在本课中是怎么体现的呢?从表达的角度来说,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主要是仔细观察事物特点,把眼前事物“想象成为作者心目中美好的、有感情的形象的事物”,在具体表达过程中,用修辞的方式来表现事物特点,精选能够表达如比喻、拟人、对比和排比的方式,来表达作者的情感态度。本课中作者还直接写“是”,直抒胸臆,情感的表达更加直接、强烈、真切。“初步”属于或关于开始阶段的,不完备的了解,为了让学生“初步了解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课堂上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是不够的,应当进一步引导学生发现具体事物与情感的关联。在第二课时的教学实施中, “赏读全文,体会表达方法”就是落实。
师:文章开头写“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结尾又说“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你发现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生:前后照应。
生:首尾呼应。
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生:文章结构更严谨、完整,直接抒情——“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更能表达作者对白鹭的赞美之情。
师:正像郭沫若说的那样: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这篇如诗如歌如画的美文,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对白鹭深深的赞美和喜爱。你知道作者借助哪些具体事物来表达感情的吗?
生交流,交流后汇报:作者写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具体写白鹭的外形美——一切都很适宜;状写白鹭的觅食、栖息、飞行,在作者的笔下就是三幅意境至美的水墨画;垂钓图、瞭望图、起舞图。通过这些具体描写表达感情。
师:你喜欢作者写的这首散文诗吗?说说理由。
……
师:我们平时只注意课文写了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很少注意作者是怎么写的?我们这节课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
在这样的阅读课上,“初步感知课文情感——借助关键语句朗读,体会感情——朗读课文、创设情境,想象画面,交流感受——梳理提炼语文要素”,建立起具体事物和感情的联系,了解作者借助对精巧的诗和美人的描写,把赞美、喜爱的感情迁移到对白鹭的状写中,引起读者无限的遐想,最终把“初步了解借助具体事物表达感情的方法”语文要素落到实处,做到了“一得”,也为本单元表达上语文要素“写一种事物,表达自己的感情”的落实打下了基础。
使用统编教材,要研读课标,对落实到每个学段、单元的内容目标做到心中有数,读透教材,了解每个单元的语文要素,紧扣课后习题,精准确定一个目标,实施这个目标,让语文要素落地生根,做到一课一得。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2、《教师教学用书》(语文 五年级 上册)。
3、温儒敏《“部编本”语文教科书的七个创新点》。
4、李吉林《情境教育三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