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听讲座之反思-------孙秋罗
jignxiaoli发起了2020-11-24
0
回复
13
浏览

网络听讲座之反思

听蒋军晶《统编教材“策略”与“表达”单元教学建议》的直播讲座所记

      听了蒋军晶老师《统编教材“策略”与“表达”单元教学建议》的直播讲座,不仅惊叹蒋老师的讲座既高屋建瓴又接地气、很实用,还一直在回味,同时也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

      蒋老师从“教什么”“怎么教”大处展开,给我们解读教材的编写意图,用自己鲜活的实例告诉我们进行“断舍离”。《在柏林》我在人教版教学生学习《桥》一课时引入了课堂,让学生快速阅读几篇这样的小小说,让学生归纳梳理出小说出人意料的结尾的表达的作用,也让学生仿写,给一篇小小说加个特别的结尾。课堂效果并不理想,而蒋老师的课能让学生感悟到“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是对战争的控诉……蒋老师取的目标是理解文本深意,我的目标是理解一种表达方法,从而模仿表达。失败的原因较多,目标的取舍可能不太恰当,也可能是没有找到合适的支点,没有给学生搭建好落实目标的梯子。怎么在教学时找到突破点,应该是我应追寻,向蒋老师学习的地方太多了。

       蒋老师谈到“提问”策略单元的教学时,给我们谈到了那么多的方法“依据局部提问,依据全文提问,从内容角度提问等”,“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方法很重要,同时一定要让学生实践,从“有提问”批注的“范文”中学“提问”。我的理解就是模仿,“儿童是天生的模仿家”,唯有从模仿中学,才会真提问,会思考我要提出真问题。“在游泳中学游泳”,学生需要“在提问中学提问”,也就是蒋老师讲的“技术”层面,去实践。

      蒋老师以“策略和表达”部编教材的两个特殊单元的教学实践娓娓道来,给我们多么好的建议。我记的2010年的国培学习中,西南大学的一位教授讲《天上的街市》时就讲要教方法,她说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不也是模仿吗?把地上的“街市”搬到了“天上”,想象发生了“位移”。“表达”单元的教材安排,其实就是给我们模仿的对象,从两篇名篇中学表达,模仿表达,从习作例文中学表达,只要“一课一得”,学生感兴趣地学表达,才会学会表达。我在教“观察”时也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兴致勃勃地去观察,去记录观察与发现。“记录”中出现不知道用什么语言,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发现,语言积累太少,又回到了原点,只得出示类似的观察类习作例文,学习积累语言,还是“模仿”。

      蒋老师无论是讲“提高阅读速度”的策略教学,读的多了,速度自然就越来越快,还是提到赵镜中教授的“跳读”“连滚带爬的读”,就是讲“介绍事物”的表达单元教学,都要激发学生的兴趣,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乐于参与,乐于实践,实践都离不开“模仿”,在“模仿实践”中学会技能,积累提高,才会有创造,有超越。学生的学习是这样的,我们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不是同样在观摩名师名家的课,在模仿实践中提高的吗?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