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教学中实施批评惩罚
在举国上下,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教育这块热土上,因为一些个人的素质因素,而导致的恶性事件层出不穷,以至于影响教育界“谈罚色变”各种教育出版物大都躲避这个话题,即使谈及也是轻描淡写,从而造成教育上的一处空洞,那么在学校教育中如何正确地实施批评惩罚呢?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摸索出了以下几点规律。
一、“刚”“柔”并济给批评加层“糖衣”
“良药苦口利于病”通常是批评者的借口。药苦但利于病,无论如何都要吃下去,然而一味良药,既利于病又不苦,病人岂不更乐于接受吗?
心理学上有一种“自己人效应”要使对方接受你的批评,你必须同对应保持“同体观”的关系,即在对方看来,你是为他好,对方与你缩短了心理距离,必理戒备也随之减少,批评才能真正奏效。“糖衣+良药=良效”这是对“刚和柔”辨证关系的正确理解和运用,是真正富有魅力的批评,绝不是伤害孩子的刑具,它借助情感的力量使批评的语言顺利地入脑入心。我们不妨给批评加层“糖衣”把批评包装一下,在娓娓的说理中,让孩子从心灵深处体味我们的善意。
二“情”“法”可衣让惩罚蘸满“爱意”
孩子犯错误时,往往是最容易惹人烦的时候,然而又恰恰是他们最需要爱的时候,此时,他们迫切想得到理解和指点。因此无论是委婉的提醒还是严肃的规劝,无论是厉声的棒喝还是适当的惩罚,都应从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目的出发,切忌感情用事,应该站在一个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和正理问题。如果对他们进行肆意羞辱,粗暴责骂,甚至施以肉体惩罚。固然可以出一时之恶气,得片刻之痛快,但一颗稚嫩的童心或许就永远被揉碎了,如果那样,教育还没开始实质上就已经结束了。试想,当孩子的肉体和灵魂都付出惨重代价之后,我们的教育能收获什么?也许是对某门学科永久的厌恶,也许是对教育者难以消解的敌意和对抗。
惩罚的关键就是“刚与柔”“情和法”两种辨证关系的灵活运用,就是在“惩罚”中集中体现教育性,艺术性和人情味三者的统一。这样的惩罚不是冷漠的鞭挞而是热情的鞭策。
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学生幼小的心灵比做荷叶上的露珠,晶莹透亮而又特别需要小心呵护,稍不小心,就会滚落破碎,这就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拥有一颗爱心,一份情。
总之惩罚是一种高超的艺术,也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它只能是一种引导 ,是一种真正爱的艺术,一定要避免粗暴和不负责任,应该把批评惩罚看作一份蘸着一点点麻辣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