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培养学生良好品质
史蔚举发起了2019-07-25
0
回复
16
浏览

浅谈培养学生良好品质

我以自己在教学中的体会来谈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恰到好处的培养学生优良品质。全文主要从四点进行阐述:一、教师要从我做起;二、在活动中完善人格;三、惩罚是责任教育;四、耐心教育,以表扬为主;

【关键词】:

平等  人格   惩罚   表扬

 

“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对未成年人培养教育,事关民族的振兴、归家的富强。教育是心灵的艺术。这个“心灵”既是指教师的心灵,也是指学生的心灵。从某种意义上讲,教育是师生心灵和谐共振、互相感染、互相影响、互相欣赏的精神创造过程。目前教育改革正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小学生是基础的基础,对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和求知精神等方面的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因而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一定要跟上新的教育改革步伐。为了适应新的教育形式,我觉得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 教师要从我做起
   小孩子的想法是很简单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就是为老师而学。他喜欢上了这个老师就会连带喜欢上他教的学科,而当他喜欢上了这门学科,他就会想方设法学好它。这就是心里学上的“晕轮效应”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爱屋及乌”。

从这个意义说,我们的教师平常考虑更多的应该是如何让孩子喜欢自己。从另一方面看,“晕轮效应”也应该表现围“恨屋及乌”,如果孩子不喜欢你这个老师,哪怕你在敬业,恐怕也只能落得个既无功劳也无苦劳的下场。

 基于此教师要和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为人师表,以身作则。自己犯错误也能勇敢的承认。当你怀着歉疚,丢掉犹豫,在全班同学面前道歉,同学们惊讶之余,你一定会赢得谅解的掌声,我想收获不仅于此吧。 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老师一定要溶入学生的生活,时而把自己当老师,时儿把自己当学生,得到学生的信任,走到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去感受无尽的快乐和幸福。

二、在活动中完善人格

开展多项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完善人格。德育是枯燥的,口头说教一百遍,不如学生动手做一做,也只有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才能把我们的德育目标内化为学生的内在意识,才能使这种内在的意识成为学生行动的准则。为此,我在班上立下班规:凡是学生病休三天以上,班里必须派人去慰问,病休一周以上,班主任再忙也要亲自去看望。每星期为父母做三件事,刷碗、洗脚,剪指甲。

时间一长同学们渐渐学会了关爱他人,一次数学老师心脏病发作,全班同学集体去看望,还哭声一片,而我事后才知道。这使我看到同学们高度的自觉。和纯洁的心灵。

三、 惩罚是责任教育

教育的成功就是让学生就具有高尚、诚实、聪明、勤奋、自尊和自豪而不骄傲的人品。有时候过分溺爱和体罚具有相同的消极面,不利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是错误的。溺爱把人惯坏,体罚是对学生的一种摧残,尤其在人人平等和人权共享的社会主义国家里,在法制逐步完成的新时期,体罚学生和变相体罚,既是不道德的行为,也是违法行为。

我越来越信服这种观点:教师想尽量直截了当地帮助学生改正缺点,把他的缺点公之于众,以便其他学生从中吸取教训,不犯类似错误,这种方法是不成功的,因为这无异于开“批判会”,把孩子心灵中最敏感的地方——自尊心、个人尊严、自豪感统统暴露于外,并使之受到伤害,这种教育所造成的损失是难以估量、无法弥补的。
   如果我把对他们行为的惩罚变成当着全班同学面批评他们,对于他们可能永远都是一个阴影,更失去了他们在同学中的威信,我们应该宽容同学们错误,允许他们犯错,但也要他们学会对自己过错承担起责任。没有惩罚的教育,时一个不完整的教育,但也有些书中写道,我们要摈弃惩罚,惩罚会对学生幼小的心灵造成伤害。其实我觉得,既然新课程改革要我们提升教学理念,我们可不可以把惩罚升华成责任教育呢?还是让我们在实践中去得真知吧。
四、耐心教育,以表扬为主
   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最好办法就是说理。常言说:“有理赱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只有把道理讲通了,心情才舒畅,对事物看法才明了。说理不能长篇大论,要抓住要害,言简意赅。语言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让学生能够理解,要充满亲情和真爱,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做到全面地感情投入,使他们感到温暖,感到亲近,学生自然就会乐以接受老师的说教。

教师对学生真心热情地鼓励,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爱听表扬是儿童心理特点,教师应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并且不失良机地鼓励学生。,表扬运用得恰当,学生的积极因素就会像原子裂变一样发生连锁反应。例如:上课了,大部分同学在吵嚷,没有做好上课准备,如果泛泛批评,收效甚微,如果点名批评,别人往往幸灾乐祸;倘若从乱哄哄中找个坐得好,不说话,书本都准备好的同学进行表扬,其他学生便会仿效,秩序井然。人都有自尊心,表扬有批评的作用,是不伤害学生自尊心的批评。我常用表扬某个学生道德品质、思想行为上的积极因素去影响和克服后进学生中存在的消极因素,寓批评于表扬之中。这样有利于学生之间互相学习,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
    总之,德育教育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尤其是小学教育,因为儿童初入学,头脑还是一张白纸。他们的道德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小学教育,所以小学德育教育是关键的一步,小学教师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感。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必须立足于学生的不同的心理特征,因势利导,对症下药。采取灵活多样,新颖别致的办法,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