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分类文体教学
付艳枝
从教二十多年,一直教语文,一直觉得语文难教,常常拿到一篇课文,我研读教材半天,不知教什么更合适,如何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教什么比怎样教更为重要,常常为教什么的问题绞尽脑汁。工作室暑期推荐的文体分类阅读系列图书,无疑为我不十分清晰的阅读教学指引了方向。
经过翻阅书籍,取得了一些收获:
一、经过初读,澄清了概念。
文体指的是文章的题材,包括某种问题的结构形式、构成要素和语言表达等方面的特点。文体是一篇文章的整体风貌和个性特征。
王小毅老师在《小学语文分类阅读教学研究》中指出:我们提倡分类阅读教学,并不是主张把小学阅读课上成文体分析课,而是想表达这样一个教学理念:语文教学应该回到常识,考虑学段要求,尊重文本特点,循着文体特征去教,把童话教成童话,把散文教成散文,把小说教成小说。所有这一切的基础是语文教师首先应该具备某种文体意识,特别是自觉的文体意识。
《语文课程标准》在小学阶段明确提出了文体的名目,如第一学段的“童话、寓言、故事”和“儿歌、儿童诗、(浅近的)古诗”;第二学段的“叙事性作品”和第三学段的“说明性文章”“非连续性文本”等。尤其在第三学段,将叙事性作品、诗歌、说明性文章以及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等合并为一句话表述,界定了不同文本的功能,不同目标以及不同的阅读形式,凸显了文体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性。
二、明白了什么是文体的自觉意识。
小学语文不仅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人而教,而且要根据文体的不同特征有不同的特点,应根据课文的文体、类别设计不同的教学思路和环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获取不同的教学效果。文无体不立,课因体而别。
三、知晓了文体的分类。
薛法根老师在《文体分类教学》中指出,将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体按照文体进行分类重组,每一册都打破人文主题单元序列,重设阅读单元,实现单篇到阅读类篇的跨越。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将文体划分为两个类别:一类是文学作品,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一类是实用性作品,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及各种应用文。
识体而教,旨在解决实际教学中目标便宜和内容模糊的问题,会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目标更明晰,更有效。
四、明确了文体分类教学的价值。
1、识体而读,更准确地领会文体的要旨。不同的文章需要由不同的阅读方法去阅读,
2、适体而教,更精确地确定教学内容。
3、由篇到类,更有效地促进能力迁移。
4、得体而写,更有利于发展言语智能。
五、阅读了部分分体教学论文,赏析了一些分体教学的课例,知道了不同文体的教学价值取向。
如童话这一文体的教学价值的基于童话类的教学价值,而且要研读单篇教材,分析它的突出特点,进而基于学段学情设定合宜的教学价值和教学目标。针对具体情况具体对待。
阅读有如蜻蜓点水,不甚了了。需进一步分类细读,才能对某一类文体较细致的理解,甚至要下水某一类文体的教学设计,在教学实践中尝试,才会有更深入的理解。路漫漫兮须上下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