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道闫师    解读真知
王松霞发起了话题2019-07-26
1
回复
15
浏览

                                                 问道闫师    解读真知
        一早就知道闫学老师是“文本解读”的大师,这次总算近距离进入闫老师课堂一窥究竟。
         这节课闫老师同长垣外国语小学的孩子们交流的是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的一篇科普童话——《在牛肚子里旅行》。
         我想说的第一个关键词是”给定义”。揭示本文的文体体裁是“科普童话”是闫老师在课堂的末尾时总结而出的。是一种顺势而为,但实则前方种种也都在为这个“定义”在铺垫。童话生动、有趣的氛围通篇都在渲染,而期间蕴藏的科学知识却在老师深入文本后被一点点解读出来。这就是“科学”,这就是说明科学知识的童话。但,如若我们在开始时学生强塞定义,什么是科普童话。我想学生不仅无法记住概念,更难以引起继续学习的兴趣。
         对于第二个关键词,也是在闫老师专著《上一节阅读课》中着力体现的文本解读视角——倡多元。我们在书中可以看出闫老师的课堂绝不是千课一面,而是课课不同,解读视角总能让观者出其不意。在《在牛肚子里旅游》里,先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并概括课文内容,如果说这基本上还是课堂常见的套路话,那接下让学生走进作者,崇敬作者,并推想作者一系列的操作却是任谁也没想到的。推想作者与文本之间的关键,我们有的会放在课堂开始潦草地念上一念也就过去了,或者就不说,作者与文本基本上脱节的状态。可是,闫老师的解读视角又将作者带入了课堂上,还原到了文本中。
尤其是接下来,对于好朋友的描述,从生活到文本,再从文本回到生活。完全我们以往对于主人公性格的挖掘,品质的歌颂。这样灵活而又贴合文本的视角给了这节课课堂不断往下衍生的时机,但更重要的是套路不再,课堂充满了未知,也更有挑战。
最后,我想的一个关键词是“敢登高”。在闫老师抛出的四个高阶问题中,每个问题对学生来说,都在不断考验着孩子们的思维水平。在这层层考验之下,孩子们的愿意做深度思考的资源也在增强,思索的竹节也在层层拔高。
闫老师说,课堂不要太顺风顺水,要能泛起点波澜,面对它。今天的课堂孩子似乎也总有些启而不发,但闫老师未见丝毫焦急,只是在不断引导。她说,这才是落地的语文课堂,真实的课堂。

所有回复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