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做最好的班主任》,做有“三颗心”的教师
前段时间断断续续地读了李镇西老师写的《做最好的班主任》这本书,感受颇深。这本书是李老师26年班主任工作经验和教育智慧的精华集萃,书中全方位的阐述了他的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家长观、班级管理、学生思想工作、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的理念和实践。这本书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优秀的班主任要做到有“三颗心”,即爱心、童心和责任心。
首先,教师要有一颗爱心。
爱是教育的灵魂,“教育不能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有爱心才会热爱自己的学生,爱心使我们能“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苏霍姆林斯基语)。
有爱心的老师不仅热爱自己的教育工作,而且热爱自己的学生。老师有了爱心,才能热爱自己的学生,才能正确对待、宽容学生所犯的错误,才能耐心的去雕塑每一位学生。特别是对待班上的学困生,有爱心的老师自然会给他们更多一些的爱,会经常找他们谈心,找出学习困难的原因并帮他们找到改进的办法,善于发现孩子们身上的优点,及时地给予表扬,督促他们不断进步。我们班有一个女生叫周诗冉,她经常不写家庭作业或者只写一部分。联系她的家长以后,得知孩子的父母外出打工,爷爷奶奶年龄大,对孩子的学习关注的不够,也辅导不了她的作业,再加上正是自控力差、贪玩的年纪,所以就出现了上述情况,最后家长决定送孩子去作业辅导班,而我发现孩子对老人很有孝心,于是抓住她这一闪光点,在学校对她经常性的多表扬,激起了她的上进心。在家校结合的情况下,她的作业完成的越来越好了,学习劲头越来越足了。
有爱心的老师才能真正做到给学生以尊重。尊重比热爱更为重要。因为给学生以尊重,学生才能真正感受到师生之间的平等关系,才能感受到自尊的存在。一旦他们认为失去自尊,老师不尊重他们,他们就会失去向上的动力,精神的支柱,由此导致消沉。反之,他们就会获得积极向上的动力源泉。为此,我们不仅爱学生,更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意愿、隐私权等等,采用一切的方式肯定学生,赏识学生。
其次,教师要有一颗童心。
过去人们经常把教师称为娃娃头,孩子王,今天的我们仍然是娃娃头,孩子王,这说的是我们老师总是和孩子们在一起。我们教师要想做学生的朋友,想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除了有一颗爱心,还得有一颗童心。也就是说我们要努力使自己与学生的思想感情保持一致,甚至在某种意义上尽可能让自己具有儿童般的情感,儿童般的兴趣,儿童般的思维和儿童般的纯真。
有童心的教师会自然地弯下腰来听孩子说说心里话,及时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并加以引导;有童心的教师会耐心地和孩子们一起做做小游戏,让孩子们感受到老师的平易近人;有童心的教师会热情地同孩子们一起大扫除,让孩子们对老师油然而生亲切之情等,所有这些带着童心的一举一动都足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上周我们学校举办了“校长杯”校园足球比赛,学生一听说这个活动可高兴坏了,被选中的小队员们比赛场上踢得可激烈了,个个足下生风,场下的小拉拉队员们喊的嗓子都哑了,就连我也抛弃了平时的矜持,激动的忘了严师的形象,忘情的和孩子们一起大声地喊着“加油”, 孩子们也忘记了老师平时的严厉。这一刻,场上场下没有师生,只有勇争第一的队员,只有为队员欢呼的我们。每一次比赛结束了,和孩子们一起或欢声高呼,或懊恼沮丧,之后再和孩子们一起戒骄戒躁,继续奋力前行。这种激动的心情甚至渲染到了孩子们的学习激情上,起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最后,教师还要有一颗责任心。
在书中,李老师说到负责任的老师有两种,一种是一直辛辛苦苦守着学生早操、早读、课间操、午休、清洁卫生和晚自习的老师,另一种是并不时时刻刻守候着学生,而是着力培养学生的自律和自理的能力的老师。前者工作态度端正,但很难说是对学生负责,因为离开了老师的守候的学生纪律一团糟,孩子们没有自律意识和自理能力,这样的老师培养出来的学生前景令人堪忧。而第二种老师看起来对学生不负责,实际上这样的老师确实是真正最负责的,因为他们在平时工作中着力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律、自理和自治能力的人格品质,这样的老师培养出来的学生将来一定会是国家所需要的合格的公民。
对照上述情况,我觉得自己在第二种老师前行的路上。虽然我也在平时工作中很注重培养小干部、小助手,但是效果不是很明显。总是担心孩子们小等,束手束脚,不敢大胆放手。不能否认孩子们虽然年龄小,但他们也是感觉敏锐、有自己独立想法的个体,所以让孩子们当主人,管理别人,管理自己。不仅仅是纪律上,还有科目学习上,学科知识最终要靠学生自己去掌握,最终要靠学生自己去做,这就决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在平时工作要大胆放手,让学生主动参与实践,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成才,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国家所需要的有良好人格品质和行为习惯的人才。
总之,看了这本书,我深深地为李老师的人格魅力所折服。在以后的教育工作中我将继续致力于做一个有“三颗心”的教师,我会不断地提醒自己,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善待学生,用自己的人格积极影响学生,让学生成为既有智慧又有良好品格和行为习惯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