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兴趣的激发,保持与长久
王伟红发起了2019-07-25
1
回复
24
浏览

学生兴趣的激发,保持与长久

——《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第一辑 读后感

优美句段摘录

    第一辑  课堂,与未来有关

1.每节课都和未来有关。(第6页)

2.过早被剥夺学习兴趣并经常处在考试压力下的学生,往往会渴望平庸的生活。(第9页)

3.课堂上,为什么不留些东西,让学生自己去学?(第14页)

4.只有自己掂起脚来摘到的果子才能形成深刻记忆。(第14页)

5.我在课堂上插了两句幽默,有人立刻笑起来,有人3秒钟后笑起来,有人10秒钟之后才恍然大悟,也有人一直木然地看着大家… …这就是差异。(第21页)

6.有时我会想,那些富有智慧的人,可能都有不同一般的学习经历,他在学生时代,一定遇上了许多激发保护和发展了他学习兴趣的人。(第24页)

读后感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从《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第一辑 中,我读出吴老师关于学生兴趣的激发,保持与长久

的一些很受用的方法。

(一)兴趣的激发——摒弃功利,让学生感受世界之美和生命之美。

“看到那些课堂上打不起精神的学生,我总是会想:他们原先是不是这样的?”跟随作者,我们也一起来回顾刚入学儿童的样子:他们是那样的期待上学,对自己也是信心满满,他们希望自己是最好的,他们认为自己是最好的。幼儿园的小朋友,如果你问他:你们班谁学习最好,他会说:我最好。可能是因为幼儿园的学生不参加考试,他们没有过碰壁失败的经历,甚至可能有孩子认为自己就是上清华大学的材料,好像清华大学就是为他而开。但后来书中这样写道:“三四年级的小学生就厌倦上课,就盼望放假,甚至对‘老师生病’改自习了‘乐不可知’。”他们的兴趣是如何丧失的?

正如吴老师所说:是因为大人引导他过分关注利益,而忽视了世界之美和生命之美,看不到人间的美好。正所谓“金牌”只有一个,到最后能够抢到“金牌”的又有几个?考试的压力,升学的压力,在耀眼的“金牌”光环背后,一群群人燃气了希望,又破灭了希望。在一次次的失败打击下,有一批孩子也就渐渐失去了最初的兴趣。如何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我想到了前不久看到的一篇文章《人民大学院长送孩子去美国读书》,讲述了院长送孩子去美国读书的事情。我好像也从中找到了想要的答案。这位院长所描述的美国小学是什么样子的呢?学生可以在课堂上放声大笑,每天至少让学生玩两个小时,下午不到三点就放学回家,学生没有教科书,学什么呢?从孩子的作业《中国的昨天和今天》要概括国家的历史、地理、文化,分析它与美国的不同,说明自己的看法。《我怎么看人类文化》等这样灵活而综合性较强的作业可以看出,学生在搜集整理资料的过程中,能极大程度地激发他的创造力,提高他的学习兴趣,其实也就是让学生在感受世界之美和生命之美。

   兴趣的保持和长久

1.课堂上要多留些时间给学生

“课堂上,为什么不留东西让学生自己去学?”这是我最初看完这本书后,脑海中经常浮现出的一句话。言外之意就是课堂上要多留些东西,让学生自己去学,自己去体会,自己去感悟。那么课堂上,为什么要多留些东西让学生自己去学?作者的观点,对于改善课堂教学是否真的有效?在我产生种种疑问的同时,我想到了不久前看到的一篇文章,想到了班级里的一些孩子,想到了假期去学广场舞的经历。

偶然的一次机会,我看到了一篇文章《课堂上我们是否过度“导航”?》在文中作者选取了两件事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某日他去远方小镇,虽然那条路是他第二次走,但是在当面对众多路口时仍然茫然无措,原因是第一次完全按照导航的指引,重复机械的穿过,并无任何内心的参与,记忆中是真正空白的。第二件事是作者参加的一个公开课活动,当时他坐在一个男孩的边上,这个孩子在听教师或者那些优秀学生解题时,频频点头,似乎能懂,小组讨论时,轻声问他一两个问题,他也能答得上来。但课后当作者给这个男孩儿出示了一道同类型的变式题,他全抓耳挠腮半天无法下笔。回想在我们的班里是不是也经常存在这样一类学生?听课的时候问他,会了吗?他说会,好像已经完全明白,但一做题就会错,可能这些学生都是因为做忠实的听众久了,习惯了导航也就失去了自我。

对于我们自身是不是也是如此呢?暑假的某一日早晨,我心血来潮,到广场去参加晨练,看见一群人在学习跳舞,我比较感兴趣,就站在那里观看,只见老师在前面展示跳法,学员在后面观看。展示了好几遍后,老师说“这样明白了吧!”。可见这位老师是比较负责,比较有耐心的老师,但是,我看了好几遍,感觉仍然一头雾水。原因是,教师在展示的时候我只是在观看,而没有任何经历,体验这一连串动作的过程。由此及彼,联系我们的教学,我们学生的学习,例如在进行空间与图形这部分知识的教学,特别是在进行操作题这部分时,我们老师往往是在黑板上一边讲解一边展示画法。自己感觉很清楚了,但是下去巡视的时候,仍有一部分同学茫然无措,不知道从何画起,这是不是也和他没有经历,体验有关呢?

可见,要想使学生形成深刻的记忆,要让学生自己掂起脚来摘果子。有时候,我们要充分相信学生。有一次,学习小数加减法,同步练习上有这样一道题:0.9+9.9+99.9+999.9+9999.9,当时我没有讲,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想,去说。本来我认为有难度的题,结果学生们在交流的过程,讲出了3种解决的方法。其中有一位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说:“我先让0.9借0.1,9.9借0.1,﹍共借了5个0.1。”因为式子板书出来很长,写着写着,他后面就忘记了减0.5.于是有学生就说你只顾借,怎么不还呀?对呀,有借还要有还吗?经学生一提醒,他马上意识到了自己的失误,及时进行了补充。其实同学们的这句“有借有还”即是在提醒他们做题时要细心认真,同时也在暗示学生,生活中也要做到“有借有还”无形中学生的思想品德也是提升了。萧伯纳说:“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就有了两种思想,甚至多于两种思想。”相信如果经常进行这样的过程,发言者就会从中学会比较和筛选,而其他同学也开阔了思路,也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筛选出更适合自己的解答方法。

这节课上,虽然没有教师填鸭式的灌输,课堂仍然顺利的进行着,学生都在积极的思考着。果子是同学们自己摘到的,成功是他们自己创造的,而只有教师一次次的为学生创造自己摘果子的机会,他们的兴趣才能够保持和持久。

  1. 理解差异,尊重差异

“我在课堂上插了两句幽默,有人立刻笑起来,有人3秒钟后笑起来,有人10秒钟之后才恍然大悟,也有人一直木然地看着大家… …这就是差异。”这是文中吴老师的话,让我深有感触。想想我们的班级:有的孩子学习成绩很好,但体育不擅长;有的孩子成绩较差,是长跑健将,是足球强将;还有的学生在音乐方面,美术方面比较擅长等等。如果将他们统一在一条线,就会让他们在某一方面失去信心,丧失学习和研究的兴趣。而如果“课程相同,趣味相同,学历相近,太整齐了,学生很可能失去了“关注”,他向不同的人学习或交流的可能变小了”。这样的学习也不可能成为有趣的事情。

理解了孩子的差异,课堂上我会适当让课的节奏慢下来,允许有孩子慢慢的想,慢慢的悟。我不再为有学生达不到老师眼中的优秀而苦恼,而将眼光更多地关注到学生所做的努力和他所取得的进步上。老师的肯定与鼓励,将成为他克服困难,保有长久兴趣学习的动力和源泉。

  1. 遇见一名有智慧的老师

“那些富有智慧的人,可能都有不同一般的学习经历,他在学生时代,一定遇上了许多激发保护和发展了他学习兴趣的人。”吴非老师的话,让我久久不能忘。学生兴趣的激发,保持与长久,背后的功臣其实是富有智慧的老师。

    这让我想到为什么我们会对我们喜欢的电视剧那样流连忘返?为什么我们会对自己喜欢的歌曲做到情不自禁的哼唱?……是因为它们本身所具有的魅力在深深吸引着我们。所以一个“说的比唱的还要好的老师”,也一定是一位具有深深魅力的老师。一个富有智慧的老师也一定是一位具有爱心的老师,他不会打击,丢弃任何一个孩子。他会鼓励,善引导,会努力为每一个孩子创造成功的机会,这也是孩子保有长久学习动力的基础。同时一位富有智慧的老师也一定是一位富有挑战性的老师,会设计挑战性的问题知道如何激发孩子的兴趣,知道怎样做才能使孩子始终充满好奇,才能使学生总想刨根问底的探个究竟

教育是需要唤醒的,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巨人。一个充满智慧的老师,将会唤醒学生心中的巨人;一个不平凡的人也一定是遇见了一个不平凡的老师。学识的不平凡,人格的不平凡……

吴非老师的这本书,虽然厚达225页,但没有一篇是长篇大论,都是短小精悍之作,语言通俗风趣,读吴非老师写的书,你能感受到他的真诚、朴实,你会让他充满智慧火花,耐人寻味的语言所启发,你会被他那种对教育的敏锐所深深折服。读完这本书,我觉得每一篇甚至是每一句都触及我的思想与心灵。

再次分享吴老师的这些话:“心中有人的教师,他的自由思想会照亮教室的年轻的心。每节课都是生命的脉动,用生命激情点燃的课堂,有温度,会成为师生生命的一部分。教师一节课,仅仅是一滴水,但是,每一滴都是重要的,对于生命”。这些话,将一直激励,鞭策着我,成为我努力工作动力。

 

 

 

所有回复
  • 李丙娜 2019-07-25

    心中有人的教师,他的自由思想会照亮教室的年轻的心。每节课都是生命的脉动,用生命激情点燃的课堂,有温度,会成为师生生命的一部分。教师一节课,仅仅是一滴水,但是,每一滴都是重要的,对于生命

    还有-5条回复,点击查看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登录注册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