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几点小心得
xinxin0910发起了2019-07-26
0
回复
36
浏览

 

一年级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几点小心得

   在我们的教学中,经常会出现预设的教学内容无法按时完成,有时一节课设计的内容甚至需要分两课时才能完成,课堂效率低下这个让人头疼的问题。造成课堂效率低下的原因很多:有教学安排内容不当自身的缘由,有教学设计不合理的因素,也可能是进行教学设计时没有充分考虑学情教情,对教学实施情况无法做出准确的预测和推断的缘故……下面我就结合几年低年级数学教学的尝试谈一谈对从课堂秩序和学习兴趣方面入手提高课堂效率的一些看法。

低年级教学,尤其是一年级的课堂,是让许多教师头疼的问题。学生年龄小,心理和生理的特点都给课堂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难度,精力易分散,课堂意识淡薄,自制力差,这些特点让课堂秩序变成一个重大的问题摆在了所有低年级老师的面前,老师往往是边上课边维持课堂秩序,甚至在维持秩序上要花上一大半的时间和功夫,这自然就会大大降低课堂的效率。因此,如何维持好课堂秩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课堂的参与由被迫变为自发和自觉,对于提高低年级课堂,尤其是数学课堂的课堂效率,显得至关重要。

在几年的一年级数学教学尝试中,我总结出了以下几点小小的心得。

   一、重视学习习惯和课堂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自觉性。培养学生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会听、说、读、写,会参与课堂、回答讨论,能操作交流、与人合作,明白课堂纪律,这些都是学生遵守课堂秩序提高课堂效率很重要的前提。因此,从学生进校第一堂课,我们就要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明确提出课堂要求,并坚持训练。如坐姿端正、认真倾听、积极回答、回答问题举手、声音要响亮、要主动与人交流表达自己的见解、写作业要认真……等等。心理学家研究得出,一个习惯的养成大约要经过二十多天的坚持强化训练,因此,每年新生一入校,我就开始坚持这些习惯的养成训练,力争在最洁白的新纸上画出最有力的一笔,以保证良好的课堂秩序的形成,为高效课堂的实施提供一个前提。

   二、精心设计自己的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在这方面,我做了许多的尝试,其中自觉得意的有以下几点。

   1、从学生的兴趣点入手,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来导入新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是否有个精彩的开始,课堂的导入是否能抓住学生的心,激起学生的兴趣对一节课的成功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一年级的孩子,如果开始被吸引住了,就会兴致勃勃的和你一起参加下面的环节,而一旦在开始就没有激起兴趣,他很可能整节课都游走于你的课堂之外,因为外力的作用对他们来说几乎为零,课堂秩序和意识的淡薄使他们很难产生出较大的自制力去强迫自己参与其中,一节课的光阴也许就会在心不在焉、东张西望或自得其乐的小动作、小议论中浪费。因此,我非常重视课堂的导入情境。一般都会从学生比较喜闻乐见的事物中找出学生的兴趣点作为切入点,来实现一节课激趣质疑,引入新知探究的目的。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时《数一数》时,由于面对的是刚刚入校门的小孩子,纪律观念和课堂意识对他们来说几乎为零,因此我们必须靠课堂趣味性的吸引来保证课堂的效率。于是,在创设情景时,我从当下孩子们最喜欢看的动画片《喜洋洋和灰太狼》入手,和孩子们谈论美丽的羊村,并以去羊村参观为饵,在引领学生参观羊村的学校中展开课堂的教学。孩子们由自己最喜欢看的动画片及动画形象中进入课堂,不知不觉,兴趣盎然。

   2、根据需要适当整改教材,让课堂与学情的需要紧密配合,充分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提高课堂 效率。

   我们的教材虽然已经非常注重生活化和趣味性,设计非常巧妙和科学。但学情和教情的不同决定着不同的教学需要,所以我们可以根据自己教学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一些小小的合理整改,以使其更适合自己的教育对象和自己的教学风格。有时是教学内容的整合,有时是教学次序的变动,有时就仅仅是教学示例的变化,但往往也许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奇效。

在进行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一册《加减法》的教学时,按照教材进行学习后,学生对加减的意义虽然都已理解,但却常常混淆。不仅在解决问题时时常弄错,甚至计算也会弄混。因此,我尝试将《5以内的加减法》的教学进行整合,由两课时的分别学习变为一课时的对比学习,而且将教材上的纸鹤示例变为自己设计的生活场景。一开始课件出示小明上学出门时的场景,打出条件:小明只有2元钱,妈妈又给了他3元,让他去吃早餐,请学生尝试就此提出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提问“小明一共有几元钱?”并请学生多次将问题和条件放在一起进行讲述,在反复的重述中加深学生对加法的意义的感知。在学生解决问题后反复请学生陈述自己用加法解决问题的想法,即:将2元钱和3元钱合在一起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应当用加法,借此巩固学生对加法意义的理解。接着课件继续演示情境二:小明走进商店,买了一盒标价三元的酸奶。同样让学生尝试提问出“小明还剩几元钱?”并请学生用自己的话将问题情景进行讲述,然后同桌合作将问题进行解决并互相说一说两个问题有什么不同,解决方法为什么不一样。在组织汇报时尽量引导学生发现说出:问题一是将2和3这两个数合并在一起的计算,应当用加法;问题二是从总数5里面去掉一个数3,表示去掉应当用减法。并让多个学生进行多次的口述,如此一来,学生在对比中对加减法的含义有了清醒的认识和区分,自然不会轻易混淆。接着,请学生举出一些自己生活中用加减法解决的问题,并说说自己这样做的理由。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已经有过非常多的此类生活经验,故而举出的例子会比较多。这不仅是对加减法的巩固练习,同时也是学生提出问题进行应用题编写的无意识尝试,对今后的应用题教学是一个无形的渗透和铺垫,而且,将学习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无疑还会增加学生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兴趣和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自然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3、联系生活,在充分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使学生兴致勃勃的体验解决问题的美好体验,进而提高学习的兴趣和参与热情,从而提高课堂的效率。

   小学数学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唤起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提炼、整理自己的生活经验,使之准确化、知识化,并内化形成自己的能力。

    一节成功的课堂教学,不仅要教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创造一种和谐愉悦的气氛,更重要的是将数学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能够从中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领悟到数学来源生活,服务生活的本质和魅力,进而培养起学习的乐趣,能主动地去探求知识,发展思维。

   我在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二册《位置》的教学时是这样创设教学情境的。我首先出示电影院的座位的相关视频,因为小城镇没有电影院,极少有孩子有过购票及对号入座的亲身体验,但对此有多有耳闻非常向往。因此,我就充分利用这点,紧抓这份向往来创设情境,在学生了解了电影院的座次要依排号而定对号入座后发给每个同学一张自制的电影票,电影票上的几排几号有空格和横线代替,请学生自己来设计自己的电影票。然后在设计电影票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对方向和位置进行探究和学习。整节课学生一直兴致勃勃,参与热情极高,课堂的效率自然得到了提高。

   4、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动手、动脑、动嘴,在动中提高能力、在动中收获知识。多给学生创造合作学习、分工操作的机会,在合作探究中训练学生与人交流、表达自己看法和与人合作的能力,在操作中提高学生动手、观察、思考总结等方面能力。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分工操作合作学习时必须帮助学生进行明确合理的详细分工,具体到每个孩子的具体任务,都要有其分工存在的必要性、价值性,这样才能保证低年级合作学习中不会出现两个极端,即闹翻天而无所获和无人响应随己所欲而无所获。让每个孩子都闲不下来,都有自己觉得很重要的职责和任务,这样的合作学习能让学生充分的动起来,自然无暇游走于课堂之外,对课堂效率的提高也是一个值得一试的方法。

   总之,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效率的方法很多,我们需要边尝试边反思,多做总结和改进,只要致心与此,致力于此,好的方法和经验会越来越多,我愿和大家一起尝试和交流,打造真正属于学生的高效课堂。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