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携手育英才报告会 心得体会
tiehuiling发起了2019-07-26
0
回复
16
浏览

7月5日,我有幸参加了由许昌市教育局主办的“家校携手育英才”活动,并聆听了教育专家王大龙老师带来的讲座——《新时代家园共育的走向与建议》。经过本次培训与反思,我受益匪浅,对家园共育工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一、提升自身理论素养,引导家长携手共育
(一)学习家庭教育理论,让工作开展有抓手
王老师的讲座,从家庭教育开始,细致的分析了家庭教育理论的发展与现状,并通过实际的问题,映射出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一些解决办法。这一系列的知识,让我清晰的认识到家庭教育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与现状,从而意识到自身对家庭教育理论认识的不足。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要想做好家园共育工作,不仅要拥有幼儿教育理论知识与素养,还必须具备家庭教育相关的知识。家庭是幼儿的第一所学校,也是终身的学校,幼儿自身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可以从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寻找到问题的根源。所以在日常工作中,发现问题的同时,要及时寻找解决问题方法,这就需要自身有很好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基础不仅是幼教理论,更多的是家庭教育的知识。
学习家庭教育理论,不仅能帮助教师寻找问题发生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可以给班级家长更好的家庭教育指导。家长对教师的信任与支持,不仅来源于教师的热心、耐心、爱心,更多的是教师自身专业素养的带动。当家长在育儿方面遇到问题是,如果能及时的得到教师的专业指导和帮助,从家庭、学校两方面入手,通过专业的分析与指导,能够帮助家长解决育儿问题,那这才能够发挥家园共育的最大功效,真正的通过家园共育达到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提升家庭关系、亲子关系和谐度的目的。
(二)把握幼儿身心发展规律,让工作有开展有基础
幼儿的身心发展是有一定规律的,王大龙老师通过脑科学的讲解与直观形象的图片展示,让复杂而专业的脑科学更加通俗易懂。
通过讲解,我们了解到大脑的基本单位是神经细胞,神经细胞之间的间隙,叫突触。信息就是通过突触来传递的,从一个神经细胞传递到另一个神经细胞。而婴儿就像是个小小的接收器,通过看、听、闻、尝、触摸等方式接收外界的信息。突触是宝宝各种能力发展的基础。婴幼儿在3-4岁时,大脑中的突触数量达到顶峰,然后慢慢开始被“修剪”,只留下对宝宝帮助最大的部分。为什么呢?因为突触和神经细胞,构成了大脑的“交通网”,突触就是神经细胞间构成的“路”。当突触太多的时候,“交通网”的“路”就太多,就会出现“交通拥堵”,突触就不能把信息快速准确地送达目的地。
这些知识的普及,让我们了解到,把握幼儿发展的规律,通过一些合理的、科学的刺激,发展幼儿的神经突触,这样才能够让幼儿的思维及脑部发育更加科学。所以在日常教育中,我们开展的各项活动,要有明确的目的性,通过给幼儿相应的活动刺激,促进幼儿能力及思维的发展,从而为幼儿的人生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创新家园共育活动,携手共育幼苗
在园所开展的家园共育活动中,很多都是以增进亲子感情,体验亲子乐趣为目的的。听过本次培训后,我自身觉得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要创新家园共育的途径,不仅要与家长携手,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更要引领家长,做好家园共育的同路人。
(一)通过专题家园共育家长会,提升家园共育合力
家长会是我们常见家园沟通的形式,日常的家长会开展,能够帮助家长更直观的与园所、与教师面对面探讨幼儿成长问题。通过本次培训,我个人觉得,做好家园共育,不仅要家庭与学校相统一,更要做到,学校与班级相统一。园所举办以园所为单位的家园共育家长会,开展育儿知识讲座,只是将普遍遇到的问题给家长做沟通,给各位家长在育儿大方向上进行引导,保持与园所一致的共育目标。而班级家园共育家长会的开展就与园所有所区别。班级开展的家园共育家长会要在园所的大方向的把握下,进行个性化的设计,针对班级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解决,帮助班级家长更好的配合班级教育工作,从而促进家园共育。
(二)开展父母沙龙,以研促教
家庭教育问题即具有普遍性,又具有特殊性,在家园共育工作中,我们要注重全面的了解与指导,更要有专业的个性化的解决方案。所以我们应该将家园共育问题作为一个教科研的问题进行探索,即能够通过相互分享、相互促进帮助家长解决育儿问题,又能够给园所留足一手材料与案例,为后来的家园共育问题提供很好的解决方案。
在园所的统一组织下,在园所专业教师的引导下,通过父母沙龙邀请家长参加并分享家庭教育中遇到的问题或者是成功解决的案例,并将各种案例的分享内容进行总结、提升,形成园本的家园共育科研成果,为将来家园共育工作的开展形成有利的理论及实际支撑,更好的提升家园共育成效。
幼儿的成长离不开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作为幼儿教师,不仅要做好本职工作,更要成为一名专业的家庭教育指导教师,通过挖掘家庭教育的潜力,与学校教育形成教育合力,更好的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为将来幼儿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以上内容为参加本次培训活动的一些心得与体会,不当之处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