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管理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zhangdaxian发起了2019-07-26
2
回复
24
浏览

班级管理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答记者问时说到:(弘扬传统文化)说起来实际上就是三句话:第一句话叫做覆盖教育的各个学段,从小学到大学各个学段都覆盖。因为我们把这一项工作看作是一个固本的工程。优秀传统文化它是我们这个国家,我们这个民族绵延五千年的历史不断绝的一个重大支撑。在当今世界多元文化激荡交流融汇的过程当中,如果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不采取果断措施,让人民群众了解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那么中国人的重心就会发生漂移。第二句话是要融汇到我们的教材体系中去。因为我们把这件事看成是一个筑魂的工程,优秀传统文化,中国人怎么看待世界,怎么看待生命。中国人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有着非常丰富的资源,阐述得很系统。如果我们不能把这些东西继承下来,在教育过程中让我们的学生了解、继承,他的人生就会发生方向的偏离。第三句话是贯穿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因为我们把这件事看成中国人打底色的工程,中国人怎么做人、怎么做事、怎么待人接物、行为方式怎么调整,优秀传统文化都有丰富的阐述。在这方面发生问题,实际上我们就会发生底色的亏损,我们非常重视这个事。

在这里,陈部长把弘扬传统文化放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上。传统文化是我们的宝贵资源。我们应该很好的传承和利用。

我在班级管理中,也常常运用和贯穿传统文化。

比如,“以人为本”的思想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它注重人的因素,突出人的地位,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情感的联系。随着“以人为本”的思想渗透到了教育领域,班主任的教育角色也发生着相应的变化。作为班主任,我希望师生之间能建立长期的和谐关系,我以为,这是管理好班级的一个基础,是班级管理的效益和目标之一,也是一个优秀班级成熟的一种表现。为此,我始终奉行“尊重与理解学生”,以学生为本。用儒家思想来治理班级。

在班级管理中,宽容是本,幽默是金,理解信任是桥,这是我的深切体会。尊重学生,就是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他们的能动性、自主性和自觉性,使教育过程成为引导学生自我认识、自我发现、自我评价、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过程。切实做到尊重人,就要树立平等、民主的观念,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多采用民主、商量、讨论、交流等工作方式,诚心听取学生的意见,积极采纳学生的合理建议,让学生体验到并认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何况是成长的青少年。在班级管理中,我力主尊重学生,重视学生意愿。在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我总是用心思考,谨慎言行,“绝对”对事不对人,这样做可以很好地与学生建立融洽关系,同时,也更容易树立班主任的“权威”,班主任的话语权是非常重要的。每当学生有违纪行为,我都不会先入为主,而是让他们享有优先发言权,给他们有自述,讲情况时间,给予他们于真诚的对话空间。然后帮助他们分析利弊,引导他们找到问题的出口。再循循诱导,指出其存在的缺点,找出解决的办法来。使他们心服口服。在过去的岁月里,经验告诉我:当我遇到一些孩子自控能力不足而带来的违纪行为时,我总要站在他们的角度上多思考一下,然后再来找出解决的办法。

比如有一次,我班的男生们在班级日志上骂人,我没有生气,而是开了一次班会,引导他们怎样做一个绅士。最后,我在班级日志上给他们写了一段话:

亲爱的男孩们,尊敬的先生们:

希望你们逐渐具备这些品质:

一、 文明,学会尊重、友善、感恩。

二、理性思考,有所畏惧。

三、明辨是非,坚持自我。

结果后来他们都做的很好。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的最高境界是“博爱”,也就是儒家所追求的“仁爱”。这是一种不带任何主观成见的爱,这就要求施与每个人的爱都是平等的。这是为人的一种很难得的修养,因为,要爱你所喜爱的人很容易,但要爱你不喜爱的人就是一件难事了,而这世上的人本就良莠不齐,真正能做到平等的去爱所面对的每个人,恐怕只有圣贤人了。但作为一名教师,平等的去爱每一个学生,这是我们必备的一种修养,否则,我们就无法完成教育任务。教师所教的学生就如普通人一样,也是良莠不齐,当教师的任务是,通过教育,使那些本就好的变得更好,使那些本不好的变得好起来。班主任的爱是博大的、精深的爱,它像阳光一样,洒向教室里的每一个角落。喜爱优等生,歧视后进生,是班主任狭隘教育观的表现。

比如班里有一个最调皮,最不爱学习的学生。有一次,他没来上课,在宿舍睡懒觉。我赶到宿舍时,他还在床上没起来。看到我来了,他说脚上得了甲沟炎,疼得什么也做不成。一边说一边就脱下袜子让我看。

我看到他的大脚趾肿得发亮,已经化脓了。我蹲下来,小心地握住他的脚,帮他轻轻抹上药膏。这个和人打架打得头破血流仍然一脸桀骜不驯的男孩子,似乎突然有些腼腆了。抹完药膏,我扶着他到教室上课。就是这样的一件小事,却让这个孩子感到了尊重,感到了爱。从此后进步很大。

我们要用发现的眼睛,去寻觅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作文中一句优美的话,生活中一点好的表现,也许相对于学生的过失、缺点显得微不足道,然而,每一次真诚的表扬,都会给他们一份自尊和自信。 

鉴于此,我在班级里开展“每周风云人物”评选活动,极大地鼓舞了学生。

同时,任何一个集体都离不开规则。法家思想作为一种主要派系,他们提出了至今仍然影响深远的以法治国的主张和观念,一直被沿用至今。当代中国法律的诞生就是受到法家思想的影响,法家思想对于一个国家的政治、文化、道德方面的约束还是很强的,对现代法制的影响也很深远。

在班级管理中,我实行以班规治班,而不是人治。

从某种意义上说,管理只是手段,教育才是目的,而“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离开了学生的自我教育,真正的班集体是很难形成的。由此可见,对于一个优秀的班集体来说,教师的个人权威与学生的自我教育都是不可缺少的。二者不应该互相分离,而必须有机融合于一个统一体,这个统一体便是《班规》。因此建立健全制度也就显得异常重要。要让学生自觉遵守班规,则必须让学生认可班规,为达到此目的,我让学生都来参与制定班规。这是因为我希望学生从一开始就意识到:《班规》是我们自己制定的,而不是老师强加给我们的。更重要的是,学生自己草拟班规,使他们一开始就不知不觉地进入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角色。《班规》一旦正式生效,便成了班级“法律”。在它面前,班上任何人既是守“法”者,又是执“法”人。不管是学生干部,或是普通学生,平时的班内管理便是共同全力保证《班规》的严格执行。面对《班规》,人人都有权利,同时人人都没有特权。对班主任来说,维护《班规》的权威,便是维护自己的权威;对学生来说,维护《班规》的尊严,使是维护自己的尊严,而教师的权威和学生的尊严都已通过《班规》转化为集体的意志。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和工作的开展,在班规制定中,我把班级工作中各项要求全部进行量化,根据《中学生守则》和学校的相关规定,对迟到、旷课、早退、两操,作业的完成情况、班上的好人好事、表现突出等都付于分值,然后把全班分成若干小组,每周进行考评,排列出名次,进行奖优处劣。如此以来,班上的面貌确实有了明显地改观,同学们的集体荣誉感大增。

为了增强班规的执行力度,我们班成立了督察委员会。监督班规的落实情况,效果显著。

班级管理中,我们也经常碰到一些荆手的、难缠的学生,这时,我总是想不妨效仿道家的“不为”。但“不为”并不是不作为,而是给他于冷处理——降降温。给他们一个空间,来达到我们的“有为”。“无为”就是为了将来的“有为”。因为,最好的教育是自我的教育。

其实,传统文化在现代班级管理中,任何一样都是不能通吃的,社会是丰富多彩的,也是复杂的,并非非黑即白,学生也如此。儒法道的管理思想,应该为我们现代班级管理兼容并包,我们不妨来点儒家的仁爱,来点法家的规则,来点道家的无为。

 

所有回复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