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高中教学和管理中的
实施模式研究
张大显
随着课题《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教育的探索研究》研究的逐渐深入,我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高中教学和管理中的实施模式也逐渐清晰。
一、巧用班会课,确立正确的舆论导向
鉴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当代高中生素质培养的重要性,学校要充分利用好每周一的班会课这个重要的载体,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介绍和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体高中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另外,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我们惊喜的发现,随着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不断提升,班级管理也比之前更加顺畅,以前在高中生中经常出现的“小问题”,如说话带脏字、对父母和师长不敬、纪律涣散、学习目标不明确等,班主任下很大功夫去引导都效果不明显,现在反而都在逐渐改善,这使得班主任对班级的管理更加得心应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但没有给班级管理带来负担,反而成为班级管理的一大助力。
二、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课堂教学
高中阶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应以课堂教学为切入点,找到突破口对症下药。高中教育的主要阵地是课堂,而课堂开展的主要活动是教学。纵观教育史的发展历程,教学在学校之前出现,教学是学校教育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高中阶段的开展,要紧紧围绕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展开。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分类型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除此之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极其广泛,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结合实际需要合理调整课堂教学,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在各学科、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等课堂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让学生能够通过日常的课堂学习掌握相关知识。就当前的现状来看,适合在德育、语文、历史、地理、艺术等学科教学中适当将其拓展,确保真正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切实地走进课堂、走进教材。
三、把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作为载体,使高中生时时处处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和熏陶
校园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良好的校园文 化是一种不可忽视的教育力量,它以某种特有的潜在作用 影响着高中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质的提高,滋润着高中 生的心灵,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挥 着重大作用。校园文化环境能够创造一种文化情境,一种文 化氛围,去感染、启迪、陶冶和塑造学生。
要积极发挥学校运动、休闲、生活区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的作用。学校运动、休闲、生活区是学生在校期间停留时间较多的活动场所,同时,相对于课堂上被动的知识接收者身份,学生在学校运动、休闲、生活区中不仅展示着真实的自我,而且为其素质的外化提供了时空,他们更能体现其主动的一面,由个体思维主导的行为也更容易显现出来并能够彼此感染。在运动、休闲、生活中,不存在教育逆反心理的无意注意有时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在学校运动、休闲、生活区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学生生活的每个场景、每个细节,让学生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就显得尤为必要。校园中的文物类的建筑、橱窗、板报、横幅、标语、路牌,乃至草坪中的警示语,都可以成为对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都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大力支持和组织以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心的主题活动
高中生在学校的日常生活主要涉及两个方面:正常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和各种各样的主题活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中学校的顺利进行,除了融入课堂教学外,还可以大力开展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校园教育主题活动,鼓励学生积极组织和广泛参与,真正做到寓教于学、寓教于乐,使广大师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高中学校可以通过开展文化活动月、举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朗诵会、开设道德讲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展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知识竞赛和书法比赛等各种活动,将其在师生之间深入并持久开展。同时也可以结合学校已经存在的物质文化,如学校图书馆、校史馆等,特别是本区域内的历史文化古迹,像襄城县紫云山的紫云书院等,可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参观,进行有关知识的整理、搜集和学习,将学校物质文化转换为精神文化,发挥它们的文化育人作用。
另外,校园文化社团也是一种特殊的校园主题活动形式,学生通过有限且有效的课余时间参加与其相关的社团活动,一方面,使得学生的课余生活得到了丰富,他们的兴趣爱好得到了增强,另一方面对于高中学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华民族历经长达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流传下来的中华传统节日有很多,学校可以通过这个载体组织学生在中华传统节日到来之际进行参观、交流和学习,弘扬中华传统节日文化和习俗,进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