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张志湖校长的校园文化管理
(一)学校领导要时刻关注教师的生存状况
山东省东营市胜利一小对于教师生存状况的关注,来源于发自肺腑的理解与体谅。学校管理者逐步认识到:生活保障、工作稳定、关系融洽,是教师职业认同、自我悦纳的基础。于是,他们在规范管理的同时,更注意对老师工作背景的了解和把握,对每一位老师的家庭状况、性格爱好、兴趣特长等基本信息建档立案,并在平时工作安排和交往中,做到人尽其才、因材施“用”。
学校从研究老师需要入手,从真正尊重老师做起,明确提出“学校的三大财富---教师的健康、教师的休闲和教师的特长”的理念。
通过网上讨论、工会活动、职工大会等形式,了解职工的生存状况、倾听大家的心声;通过管理人员服务责任区活动、办公网反馈沟通等方式,改革管理制度,提高办事效率;利用破冰训练、读书论坛、师道论语沙龙等阵地,为老师的专业成长提供学习交流平台。
在职工生日、三八节、母亲节、教师节、中秋节等重大节日,周密布置,精细安排,做到“个人的节日大家过,集体的节日人人过”,真正营造一个温馨之家的氛围。
他们还十分关注教师的身体健康,对于有病、身体欠佳的老师,除在工作安排时予以照顾外,他们做到了“有病就看,住院就探”。
对于老师生日的祝贺,学校颇费思量。近几年来,从为老师送蛋糕、送鲜花,到校长写贺卡、送红包(让大家为母亲献上自己的感恩之意)、全校老师在校园网上留言祝贺,都升腾着浓浓的真情,洋溢着芬芳的亲情。生日文化,已经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面对校园网上老师们精彩纷呈、发自内心的生日祝福,王永红老师动情地留言:“在这个忙碌的日子里,看到大家的祝福,心里感到又激动又幸福,正如大家所说的,在一小这个充满爱意与情谊的大家庭里,真是幸福,谢谢大家了!”
(二)处理重要事件时关注老师的情绪体验
对于老师来讲,国家大事固然重要,但更急迫的是自己家的红白大事、孩子上学问题、分房晋职等切身利益的解决,遇到这些问题学校就是依靠,学校就是主心骨。他们本着“充分理解、全力以赴”的原则,利用各种资源和机会,积极为老师们争取,做到“尽力而为,无怨无悔”。
如一老师遇车祸,学校派人日夜守护
如一老师去世,女儿婚事学校帮办
(三)师生同写随笔日记
一小有一个最大的特色,那就是师生共写随笔。为了做好个性化发展的深入研究,一小结合教学实际和师生需要,在全校实施了“一百千”工程,即:校长每天撰写一千字的反思,老师每周撰写一千字的随笔,学生每旬练写五百字的成长日记。
写随笔,这起初是源于张志湖校长个人的爱好,他写工作、写人生、写生活,用文字去积淀生命成长的收获。由于张校长感觉写随笔对于工作和生活都是十分有益的,就要求教师也要坚持写随笔。起初,老师们难以接受。工作已经很累了,还要拿出时间来写随笔,老师们抵触情绪很严重,有的随便写写,有的干脆去网上东抄西抄来应付了事。但是,正应了那句话,“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由于校长的身体力行,老师们也渐渐从写随笔中尝到了甜头,进而由被迫写到主动写,现在甚至不写就觉得不自在。
老师们由最初的应付到写自己的状态,再到关注自己的人生,这是一个由“生存”、到“生活”再到“生命”的境界不断深化的过程。现在教师写随笔已成一种氛围,既加深了大家的文字功底,又能随时随地进行教学研究和探讨。更重要的是,对于教师撰写的随笔,张校长及时给予回复,同大家进行心与心的交流,这在无形中更激励了教师写随笔的主动性。老师的行动也带动了学生,孩子们再也不把写“成长日记”当成一种硬性的作业了,而是非常自觉地去体验和写作,有的孩子还开了个人博客,有的则一晚上写五篇随笔都不觉疲劳。从校领导到普通老师再到学生,在胜利一小,写随笔、写成长日记已经蔚然成风。
写作也是一种成功,思索也是一种乐趣。正如张校长所言,“读书即美容,思考即体操,写作即健美”。工作、学习在这样一个文字飞扬、书香流溢的校园中,一小人收获着,前进着……
目前,老师们已先后撰写随笔近两千篇,校长撰写的随笔已二百余篇,学生的成长日记也在高年级学段开始实行。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老师们就撰写教育随笔120余万字,出版了教师文集《教育---生命的旋律》,由校长和老师们共写的诗集《悸动》正在编印中,学生习作集《繁星点点》、《成长如树》则充满着童稚与憧憬,让人掩卷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