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碰撞 合作共享
第二届许平汝同课异构大赛评委纪实
曹永耀
冬日的暖阳驱走了寒冷,殷切的希望带来了鼓励,集体的智慧给人以自信。11月24日在张校长的亲自送行下,以李校长和林主任为首的我们一行29人, 肩负着评委、比赛、助手的任务,出发前往汝州二高参加许平汝第二届同课异构大赛。从出发到结束的2天半的行程中,日程紧,任务重,压力大,但是痛并快乐着,时间不长,收获颇多,自己也经历了从选手到评委的身份转变。通过听课,更加体会到讲好一节高效、有效的课是多么不易,短暂的时间无法让我完全领会,拙劣的文笔写不出内心的感言,现把本次听课的点点滴滴简单回顾整理,也让自己再次从中获得新的感悟。
一、选手亮点重现
本次比赛虽为九校联盟,但实际参加比赛的学校多达14所,其他学科都有弃权的,而物理14人全部参与,高手更多,竞争更残酷。选手呈现年轻化、专业化的趋势,14节同样的课题《摩擦力》,上出了14种不同的效果,精彩纷呈,同课异构。本节课属于较难章节,虽说要求是简单用,偏理论偏抽象的实际还是让课题难度上了台阶,选手们从不同角度还是展现了他们独到的课堂艺术。1号选手从轮胎花纹、鱼的表面引入新课,从学生朗读目标到学生上台展示,还是有一定实力的;2号和3号都通过回忆初中知识引入,也有小组加分;4号选手在PPT上用指针直接写分析和关键字是很独特的;5号选手总结摩擦力时有一句话说的很美:“它静静的产生,慢慢的变化,悄悄的消失”,令人印象深刻;8号也就是我们组的李亚平老师,美丽大方是她的外在,聪明沉稳是她的内蕴,自然大气是她的气场,整个过程自然流畅,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激烈有序,抢答竞争,展示精准。通过教师的层层引导,学生步步跟随,知识自然掌握,课程采取过关制,小组采取加分,结论加以命名,整个过程如行云流水,获得了所有听课评委一致好评,拿特等奖自然毫无悬念;11号为主场选手,自己录制两个微课视频引入,不紧不慢让学生总结规律,唯一缺憾就是容量太大,没有把握好时间;13号的搓手操引入新课令人眼前一亮,气质动人,激励及时,到实验时由一个做,一个旁白,最后还把器材(毛巾和刷子)送给了优胜组,完美收官,实力强劲,得分跟亚平老师也就是0.4分差距。
学生配合赞叹
此次汝州二高的学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听课时态度认真,回答时声音洪亮,讨论时争先恐后。161灵动课堂已经打上了深深的烙印,由此自己也在思考如何把自己班级的小组真正的优势发挥出来,使课改更加深入开展。
自我体会升华
虽然最后听课中学到了许多的长处和优点,但还是一些问题,自己平时也时常犯,但作为评委打分时会明显有劣势,这给自己也是一个警示。①口语化、重复化严重:比如对不对啊?好不好啊?是不是啊?不是专业术语,而是用自己的方式解读。②问题设置:提问问题给出的是判断题,而不是思考题,只需要回答是或不是,没有诱导性的问题,学生思考过少。③课堂设计:要有亮点,有创新,能吸引学生,当然也能吸引评委,让别人不知道下一步你要做什么,才由兴趣听下去。特别是自己录制的微课,效果特别好。同时不一定讲很多内容,讲出一个点的精彩照样高分。④注意细节:穿衣打扮,声音抑扬顿挫,板书工整程度均是容易让人忽略的。
每一次磨课都是淬炼,每一次听课都是成长,时间如此紧张,安排如此紧凑,可收获也是满满,我们学校取得了如此骄人的成绩,和张校长、李校长、林主任的重视分不开,和选手的精心准备分不开,和组内教师相互帮助分不开,这样的盛会和结果就是对我们最好的褒奖,过去的荣誉给我们信心,未来的课改让我们来改写,以此为契机,共同合作,把课改下的课堂变成真正高效、有效的课堂,努力吧,少年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