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 行走在语文和世界之间
李艳苛发起了2019-07-22
2
回复
262
浏览

    我们在钢筋水泥的教室里识字读文,春光在窗口等候,微风从走廊掠过;我们在花草云湖的教室里读天、读地、读自己,小鸟飞进我们的书本,小虫子爬成了我们的标点。那随风送来的芳香、绚烂与牧歌,都是我们的篇章;那书声琅琅的唐诗宋词、小说散文,都被折成一一只只纸船,在青春的吟唱中漂向远方……

     透过语文看到世界,融入世界提升语文,最后,我们和我们的语文,都找到了家。

                                                                                                                              ——肖培东

    喜欢肖老师美好的教育姿态和纯粹的语文情怀。叶君老师评价他说,“培东冲淡谦和、恂恂儒雅,”“超卓的魅力,不外乎他的真实与才华。”《教育的美好姿态》一书,是我在读完肖培东的《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后的第二本书。《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我读懂了肖老师对语文教学的严谨与真情,诗意与灵动的课堂,深蕴于清浅的讲解之中的深厚与辽阔。更重要的是,我喜欢上了肖老师课堂上与学生自然互动的教学姿态和设计教学的独到思路。潜移默化中,我在自己的课堂上,也开始模仿他的教学语言“贴着心读”“文字,有内张力”“读读是什么感觉”。开始学习他精于课堂的很多神奇的细节之美,体悟他备课设计的喷薄灵感。有时候读着读着,我的思考竟也惊喜地和肖老师的思路吻合了。兴奋之情无以言表。《在沙漠中心》一课的教学,在课堂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里“六、改写标题,记住‘在沙漠中的心’”,这样的改写标题的教学设计,大胆新颖,精巧切题,既帮助学生理解了文章的主题,又升华了主旨。我在这里重重地做了标记。写下自己的思考和看法,并悄悄把他在这个环节设计里的语言和思路用心地梳理熨帖,尽可能让这样的思维与自己的课堂拉近。我发现,其实很多时候,一些设计和灵感并不全是到学生那里就水到渠成的,有时学生会一直在思维的一个层面上打转转,老师的及时引入和点拨,会有一种拨云见日的明朗感。学生感悟到的是“走下去,继续走下去”“由平静走向坚强”“感悟生命”等。而肖老师说,我觉得在原标题上要加个字文章的主旨就会体现——“的”。“文章写心,手法也是心理描写。那颗心为了人类的进步,穿越了痛苦绝望,最后抵达人生的平静坚强……”这样的深化与提升,一定会让学生有更高层面的领悟和大大的收获。肖老师最后的教学感言里“……我跳了起来,没有比这更贴切的文章解读了,这一‘的’字的融入,沙漠顿时亮了。我承认,那时我很惊喜,我甚至有点小得意。”这样的教学灵感,也很多次闪现过我的脑海。明亮了眼神,更点亮了整篇文章。

   《诗经二首》的教学设计是我较为喜欢的一个,虽然大部分的思路来自孙老师的铺陈,但是再完美的设计,如果没有自身的体验和修正,特别是细节的添揉删补,都不会是真正属于自己的课堂。能融进自己的教学和思想里的,一定是潜身在课堂里反反复复次尝试摸索,不断打磨后的细节处的闪光,才会照亮课堂,深入人心。我对《诗经二首》的解读在“温柔敦厚”——融会于人物、情感、文化历史里的“温柔敦厚”。我从《诗经》里识人领情,品读文化的“温情脉脉”更读出了《诗经》里人情的“哀而不伤,乐而不淫。”我感动于《诗经》给人带来的温暖的力量和远方的希望。在中国古代的诗文化里,男人的儒雅节制,女人的温婉理智,情爱的缠绵柔和,背景的纯净开阔。无不让我心驰神往。我沉醉于《诗经》,感动在《诗经》。

    一次次的磨课,我苦恼于学生在人物体会时的“愚钝”。学生竟迟迟感受不到《诗经》里女子的“理智”形象的解读。很多次的绞尽脑汁后,新一轮讲课时,我突然灵感闪现,女子捞取“荇菜”的动作,像什么?如果给学生一个思维的跳板——大胆地想象“荇菜”就是女子心仪的男子,那么……我这样引导学生,我聪明可爱的学生们,一下子眼前明亮起来。那一刻我看到了课堂上的光,照亮了我对语文的执着和深情。我暗暗在心里说,语文真美,和语文在一起好幸福。其中一个环节是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诗经》里的爱情与自然同在,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诗经》里的爱情和劳动相融,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溯洄从之,溯游从之。

《诗经》里的爱情深情而执着,

 琴瑟友之,钟鼓乐之;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里的爱情优雅又节制。

——《诗经》里的情感“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走进《诗经》,

找寻更多的温暖和力量,希望和远方!

  最后的环节我在黑板上板书上一本厚厚的书,书里有《诗经》里的人、情、文。引导学生多读经典,在经典里成长,在诗文化里积淀。沉醉经典,乐而忘返。最初的时候,我们都不强大,甚至很弱小,但是我们可以学习借鉴和历练,在反复的打磨里读着名师的智慧,收获自己的惊喜和灵感,这就是在成长。

“我们不仅教语文,而且寄居在语文之中,以个人的方式体现语文,让自己成为这门学科。”语文学习,最终指向我们的生命成长,影响着我们的灵魂发育。印留于学生生命中追怀的那些语文课,在他们生命的旅程中必定会镌刻上语文老师的人文情怀和教学魅力,那留在记忆深处的语文,最终化作了精神的血液和生命的基石。语文课,最能让我们变得高贵、善良和丰富。我沉浸在语文的教学里,傻傻的思考,吃力的学习。慢慢把自己融在语文里,哪怕没有荣誉的光环,没有物质的铺垫。但这是我喜欢自己的样子,“当岁月牵引着你穿越沧桑,当你不得不抖落满身伤痕,必须成长、成熟的时候,你对作品的理解就会自觉地靠近,别人的文字里就有了你的生命气息。”《教育的美好姿态》里我读着肖老师和语文,渐渐地我感受到了自己的存在。“安静地流着,和岁月,和时间,和思想,一起流淌成语文人生的温情文字。”行走在语文和世界之间,在散发着芬芳的空气里,摇落一地的阳光,捡拾记忆,细诉岁月,倾听花开!

所有回复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