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鸡汤:诠释最美的弧线
行走,抵抗虚无。
——刘祥
“丈量语文的宽度,营造课堂的温度,拓展语文的深度”刘祥老师“三度”语文教学的理念,这几天一直冲击着我,不断反思自己,审视语文教学,思考语文的价值和意义。刘祥老师说,“回想起本书的写作动因,很豪壮,也很伟大:疗救当下语文教学中的诸多病症,为迷惘中的语文同行标识前行的路标。果真做起起来,才发现能够疗救的,只是自身。”回想这些日子里阅读时的顿悟和反思,我知道刘老师疗救了我对语文的认识,我不敢谈大语文,我只敢说自己的小语文。平时教学中的肤浅和想当然像一股孱弱的细流,在这里找到了汪洋般的救赎。沉潜在语文的浩瀚和波涛里,静静地融入到真语文的灵魂深处。渴望能从知识在场、技能在场到生命在场的穿透和浸润,攀越语文学科教学的高峰。峰回路转,岁月轮回,蓦然回首间,确幸“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淡然与从容。
读书的日子,是最宁静与安定的享受。每一个文字的记忆和思想的碰撞都能在心底激起无数的涟漪。一圈圈一层层诠释着语文里最美的弧线。学会在阅读时留痕,记录成长,书写珍藏。
“语文教学在知识之外,离不开育人,语文的育人,不依靠生硬的说教,而是依托文字与形象。”
—— 我的思考:所有外在的灌输和包装都没有实实在在铿锵的文字更有温情与力量。他给人纯粹的真实与画面。从文字里延伸出的一切都读者自己最真实的想象与拓宽。
“小说所呈现的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画卷,并非语文教学的主要学习目标。语文教学该完成的任务,是分析这样的社会生活画卷如何通过典型的形象、典型的环境和典型的情节表达出来;是品鉴此种表达的优劣,并从中学习相应的写作方法、鉴赏方法、评价方法。”
——我的思考:高中学段的小说教学,也在启发着初中学段的教学,对小说教学特别是高学段的教学,是不是也该有更高层次的要求和尝试。一直行走在平原中的一马平川里,束缚了视野,限制了思路。天天人物形象,小说情节,社会现实。学生的眼中小说本该有的更具深度和构思的东西去了哪里?语文老师如果能再纵身于文本的更深处漫溯,课堂的深度和课文的灵魂显现也会更清晰和生动。
课堂的温度,既可以来自争先恐后的发言,也可以来自绞尽脑汁的思考。一般而言,先从对浅层内容的理解开始,调动起思考探究的积极性,再把问题逐步引向深入,让学生在思维的纵深处左冲右突,寻找灵感,形成妙悟,这样的“问题串”,便可以串联起整个课堂,形成一波接一波的思维浪潮,让整节课充满探究与发现的快乐。
——我的思考:我又想起了肖培东老师笔下描绘出的岁月静好的课堂画面,阳光,清风,树影,鸟语,花茶……还有一群沉浸于课堂,在语言和文字里徜徉流连的鲜活的生命。没有聒噪,没有烦杂,只有灵魂的歌唱和思考的沸腾。风吹雪落,泉雨叮咚,一切都在静谧的小时光里,寻找,生成,落定。
诵读的关键不在于读,而在于为什么读。为了完善教学环节而进行的诵读,对课堂和学生都不构成积极价值。只有基于具体的教学目标而精心预设的阶梯式诵读,才能借助诵读的形式落实对诗歌的理解,让诗歌真正滋润学生的生命。
——我的思考:不要在诗歌教学中为了有读的环节而诵读,那样苍白的诵读,只会带来乏味的收场。既提升不了学生的诵读技能,也培养不了学生的诵读兴趣。带着目标和预设,在精心的教学设计和构思里,“胸有成竹”地让师生结伴徜徉于诗歌的律动和生命搏动里和鸣。诵读里有老师眼里丰收的喜悦,吟唱中是学生撞击灵魂的高歌!
语文教学应该承担起雕塑灵魂的重任。这样的重任,拒绝空洞说教,必须有具体的课文做载体。当我们遇到了《师说》这样的文本时,就应该透过文字,让学生感受到作者的高尚灵魂。有人说,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片云推动另一片云,一个灵魂影响另一个灵魂。将这句话用到教学中,首先便该用作者这颗高贵的灵魂去影响学生的灵魂。当心与心的交流碰撞出思考的火花时,这火花便成了一粒种子,播种到了学生的灵魂深处。假以时日,它便会生根,发芽,开花。
——我的思考:喜欢这样纯粹的语文教学,课文是“载体”,作者是思想传播者,语言文字就是一个个生动的画面,撞击着学生的灵魂,放大着学生的视野。语文老师就是一位引领者,带着学生读文识记,静思涵咏。在大大的语文世界里,见天地,见众生,见自我。在浩瀚的阅读里,一遍遍咀嚼“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责任与担当。
诵读的关键不在于读,而在于为什么读。为了完善教学环节而进行的诵读,对课堂和学生都不构成积极价值。只有基于具体的教学目标而精心预设的阶梯式诵读,才能借助诵读的形式落实对诗歌的理解,让诗歌真正滋润学生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