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流逝,当人生必须经历沧桑和颠簸,当灵魂必须浸透苦痛润泽,当我们对人世对人心有着真切的体验和感受,读书,尤其读经典,才会慢下来,在字里行间寻找心灵碰撞与共鸣,对作家的精心营构才会有真诚深刻的玩味。
——肖培东
假期收获一本书《备课到底备什么》,如获至宝!很多老师教学时间越长,备课的时间反而会越来越短。一方面可能是因为教学内容比较熟悉了,还有就是同样的教材内容讲过一两遍后就缺乏激情了。这也是我的亲身经历,其实内心对自己的备课还是反反复复地不断纠结忐忑过的。但是静下来备课的时间却总是在课前的那么少得可怜的时间里。
《备课到底备什么》这本书内容简介的第一句话,就彻底地惊醒了我,“优秀的教师需要用一生去备课”。为什么名家的课堂那么有趣、有心、有情。“因为他们心里始终装着学生,才有了今天如此深受孩子们喜爱的课堂。”
读余映潮老师的《孤独之旅》的备课和教学笔记,满满地是感动。接到讲授著名作家曹文轩的《孤独之旅》后,他得知要和作家本人面对面“华山论剑”,他有很大的压力。余老师说,“我开始研读课文,开始收集资料,开始了我的极为精细、深入的备课历程。”他阅读了曹文轩的作品有六本以上;阅读了关于欣赏曹文轩作品的学术文献有七本之多;做了大量的读书笔记,如曹文轩语录、关于曹文轩小说中“风景描写”的论述等;编写了课文的“细读指南”;记录了自己的备课日记……丰厚的备课积淀后,沉淀下来的不仅仅是自己的文本积累,更重要的是给他的教学创意点启了火花。确定课型为:小说阅读课,教学创意:文意把握,片段细读。运用“长文短教”的教材处理技法,在大体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片段细读,深入课文,品析人物,赏析语言文字表达的妙处。并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形成比较雅致的以学生为主的课堂研读活动。
曹文轩在评点余映潮老师的课时很激动,他说,“他很感激余老师对《孤独之旅》的解读,……他喜欢听这样咬文嚼字的语文课。一个字,一个词,绝对不是无缘无故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实际上对代表着一种存在状态。”我们常说,语文老师要走进文本深处和作者对话,和文本对话,这样才能更好地和学生对话,引领学生更贴切更深刻地走进文本,学习课文,领会作者。形成自己深刻独特的文本体验。那么语文老师在备课的时候,就应该沉潜于文本深处,延伸于文本之外,探究更多层次更广视角的文本解读。
读王君老师的贾平凹《风雨》备教手记,满满地惊叹。喜欢王君老师对文本的素读,一篇课文十几遍读下来,密密麻麻的圈点批注,可以想见,900多字的文章,批注的内容能说两个小时。批注的容量该有多大!接下来是“联读”,不是看别人的教学设计,而是看别人对贾平凹的研究。“语文教师在面对任何一篇经典文本的时候,其视野起码应该是这个文本本身的5到10倍,有了这个视野,文本冰山下的百分之八十就暴露在了你的面前,这对于选择最合宜的教学内容以及在教学过程中点拨学生,都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视野决定宽度和高度”,这一点王君老师和余映潮老师都在切身践行着。
最后确定文本特质,这个环节在王老师这里真是好事多磨,惊险波折。一场生命中的风雨比自然界的风雨更是吓人。上课前的那个晚上,王君老师经历了惊魂的一段。但是王老师内心的强大,注定了生命中可以有风雨,但更能绽放彩虹。心有彩虹,不惧风雨。喜欢王君老师的成熟果敢,简单和纯粹。风波过后,她惊魂稍定,便沉沉睡去。她在参会两小时前修改并确定文本特质。当然课堂的出彩展示离不开王君老师扎实专业的授课功底和教学机智。王君老师在面对生活里的风雨时的情态和从容。让我看到了一位成熟的语文教师内心的张力。在课堂上我们引领着学生,在语文的天地里一起成长。在生活里,我们也要在一次次的历练中,丰盈,清澈,始终向着明亮那方。
读程少堂老师《沁园春.雪》备教手记,满满地震撼。他先介绍了自己写的一篇题为《把一个图书馆某种书借光的味道真好》的随笔。他备教毛泽东的《沁园春.雪》阅读国内外专业论著共44本,自购书籍23本,其余21本是借光了一个图书馆里的这种类的书籍。他说,如果一位年轻教师为每一次公开课这样开展阅读,一年做三五次公开课,等于重读一次大学。教学业务素质和功底,一定会有惊人的提高,你想平庸都难!
但是阅读再多的参考书,获取再多的知识积累,都得有自己对文本的渗透生命体验的解读。阅读是风景,走进去我们要努力成为风景;走出来,我们就要书写风景,把风景变成融合着思考和灵感的画册。每一字,每一个词都可以叙说自己的心情和故事。
课堂啊——每位老师倾其一生歌唱的舞台。她不是完美的,却可以是更美的。备课就是幕后的锤炼锻造,“板凳一坐十年冷,面壁十年图破壁”。
覃国平老师说,“真实的课堂不是完满的,真正的课堂是无法驾驭的;当更多的意想不到的情节和细节涌现在课堂里时,课堂就变成了一个多维的生命时空。所以,最完美的课堂就是不完美的课堂,最难驾驭的课堂才是生命力旺盛招摇的课堂越多节外生枝的课堂越富有生命的本色和梦幻般的诗意。” 在语文教学的多维时空里,从备课开始,往语文的更深处漫溯。掩卷深思,备课备教,更是在阅读和设计里一次次地备自己,备心设课,先得修炼自己。中间来来回回掂量设计修改删减。甚至临上课了,灵感乍现,直接就带着新想法和新出炉的设计就急火火现场发挥了。又或者课堂上现场生成,让人不禁惊喜连连。心中有生活,眼里才会有学生。教学如此,人生亦如是。
一个字,一个词,绝对不是无缘无故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实际上对代表着一种存在状态。
这句话总结得真好,纵观生活,每一个人的表达方式是不一样的,有的人是不会好好说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