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教学切入点
李艳苛发起了2019-08-18
0
回复
30
浏览

      肖老师教学余光中的《假如我有九条命》教学实录,感触最深处是他的教学切入点的定位。《假如我有九条命》的文本形式简单,文章结构整齐划一,九条命几乎在每段的开头第一句就直白讲出。这样的文章不容易生成合适的教学切入点,不容易寻找文章的教学空白,不容易架构学生和文本之间的阅读桥梁。很容易泛泛而读,草草了事,这样就没有深度阅读和更有广度的情感体验了。可是肖老师有自己很好的切入点,贴着文本语言切入。从“这九条命的文字,有一条命与作者原著中的表述是不同的”,自然地由“教书”这一命,牵动了对其他八条命的剖析。一个主问题的精巧设计,就是有这样“牵一发动全身”的教学效果。肖老师充实的教学内容,每一个环节都有一个主问题的设计。所以,他的课堂互动很多,却没有琐碎零星感。

 

  贴着文本语言,就离不开文本细读,金军华老师点评中,提到了“文本细读是指一种品味式阅读,它直指语言本身,透过字、词、句等语言材料的细读,努力挖掘语言内涵,激发学生情感体验,最终达到教学目的。”曾经也不断尝试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文本细读的训练,可是很多时候就流于“碎问碎答”,深细处挖掘不到,课堂形式先乱了。从肖老师课堂上每一次的互动中,我更强烈地体会到了主问题设计的重要性,还有老师的课堂把控敏感性。例如,“最后一条命要和前面的命表述得一致,哪一个标点要改?”他的这个问题不仅仅在标点符号的修改,而是对最后一条命的深刻分析,层层深入,看老师的引领“考虑一下余光中为什么要用逗号?”“用逗号读完怎么样?”“还有什么发现?”“是怎么表述的?”以读带讲,学生读到,悟到,一切水到渠成。肖老师的课堂朗读训练,阅读引领和指导似乎节节都有。

 

    肖老师说他读《假如我有九条命》读了许多次,他体察到了余光中的沧桑与情怀。他说,人往往是在穿越一身的繁华后,才知道这个世界最后的归宿都是落寞和孤独。所以,本文“认识自己”是余光中的真实夙愿,也是肖老师的深度体味。就像肖老师所言,如果围绕散文中余光中“九条命”谈他的精神世界,对学生拓展成人生设计,生命理想等教育,散文就成了宣言,语文就会成为说教。散文教学,要能深刻体会作者的情感,散文的情感没有诗歌那么流畅地充沛,但是却是散文的“神”。所以,他把教学重点侧放于感受余光中的思想情感,升华我们的生命观价值观。让学生沉浸在余光中的文字,徜徉在余光中的散文艺术中。文体教学是开展一切教学思想和教学活动的基石。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