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内能》演示实验为例
李向前
摘要:本文通过低成本创新实验,探索让实验走向生活、让学习亲近学生的实施方案,使学生能够真正深度参与到物理学习中去,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讨论,自己总结出知识要点,促进学生的深度理解,从而为培养科学观念、促进科学思维,提升探究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实验;亲近;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能力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是一门注重实验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此阶段的物理课程应注意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义务教育物理课程应注重与生产、生活实际及时代发展的联系。此阶段的物理课程应关注学生的认知特点,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
而纵观当前物理教学,对“知识和技能”过分重视,但忽视了对初中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缺乏对学习积极性的激发,没有关注学生科学思维习惯的形成,学生研究问题的能力低下。虽然有教师在课堂上也会进行演示或分组实验,但很多实验都是照本宣科,毫无新意,或者因为使用专用仪器,离学生“三千里”,毫无亲和感。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物理观念,不利于形成学生的思维习惯,不利于增强学生的实践意识。因此在教学中因地制宜,利用学生生活中能够接触到的物品来做实验器材,就显得意义重大。
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内能》一节,先学习什么是内能,然后学习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在学习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时,教材中安排了两个演示实验,如图甲和图乙所示。
图甲为在双层玻璃筒内装一小块硝化棉,用力猛地向下压活塞,学生会观察到筒内的硝化棉燃烧,一瞬间有火焰出现,说明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增加。但这个实验成功率不高或有较大缺点:1.很多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缺硝化棉;2.只是用力下压,往往不能成功,需要男教师用在大力气把手猛地向下压在压柄上,难度大,女教师更不可能成功了;3.如果硝化棉的量掌握不好,也有可能成功了,但却把玻璃筒炸裂,产生危险。图乙为用打气筒向盛有少量水的平底烧瓶中打气,会看到瓶塞被瓶中空气冲出时,瓶口附近有白雾出现。这个实验成功率稍高,但也存在着烧瓶不稳的风险。并且,这两个实验,都是用专用的器材进行实验,总给学生以高大上的感觉,不接地气,学生天然地缺乏亲近感。
因此,我准备了两个系列的实验,可演示,也可让学生动手。
第一个系列的实验器材:打火机、砂布、较粗的铁丝。问学生:想增加铁丝中间部位的内能,有什么办法?
学生的答案一般为:用打火机烧。然后让学生动手,另有学生检验,果真达到了增加内能的目的,学生也借此认识到,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内能。
再问学生:能否用砂布增加铁丝中间部位的内能?有学生会依据以前生活的经验,提出:用砂布在铁丝中间部分反复摩擦。部分学生(特别是女生)半信半疑。于是,我让一个大个子男生用叠了几层的砂布(防止烫手)快速在铁丝中间部位反复摩擦,然后让另一个男生用手指去摸铁丝上被摩擦部位,这个男生手指被烫的表情令其他同学捧腹大笑。学生借此可总结出: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增加。
三问学生:只用手,能否增加铁丝中间部分的内能?很多学生认为,只用手,无论如何也不能达到目的,除非手指的外表皮是砂布。于是,教师用力快速弯折铁丝的中间部位,十多次之后,把它接触毫不注意的一位学生的胳膊(当时学生还穿着短袖),这位同学“呀”的声,迅速把胳膊挪开,带着怨恨的表情不断地揉捏胳膊,问其原因,答曰:“烧住胳膊了!”令同学们印象深刻。此时,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增加”。
第二个系列的实验器材:带瓶盖的600ml纯净水瓶。把瓶中的水倒掉,只剩少许水附在瓶壁上,把瓶盖旋紧。左手握瓶身前部,右手拧瓶身尾部,问学生:现在,我若用右手拧瓶身尾部两三圈,是否对瓶子及瓶中的空气做功了?学生讨论后认为,确实做功了。再问:我对瓶子及瓶中空气做功?瓶子和瓶中空气有什么变化?学生很自然会想到:瓶子及瓶中空气内能增加。问:怎样粗略检验你的结论?答:用手摸,看瓶子在拧后和拧前相比,温度是否变化。(当然,这里也可以使用温度传感器,可以明显、精确地显示出温度的升高。)
于是,我左手握瓶身前部,右手拧瓶身尾部两三圈,一位同学用手摸瓶壁,这位同学说:明显感觉到瓶壁温度比刚才升高了。有同学感悟道:物理规律,通用性这么强啊!这位同学的感悟,不正是物理观念正在形成的写照吗?
紧接着,提示学生:我现在迅速把瓶盖旋开,猜猜瓶口有什么现象出现?当学生一筹莫展、盼望观察现象时,我迅速把瓶盖旋开,只听砰地一声,瓶盖飞出老远,此时瓶口出现了白雾。接着提出问题:瓶盖为何飞跑那么远?学生意识到,是瓶中被压缩的空气把瓶盖推跑了。再问:是什么物体对什么物体做功?答曰:瓶中空气对瓶盖做功。能否判断瓶中空气的内能有什么变化?大部分学生可能答不出来。再引导学生分析:瓶口内出现白雾,白雾是由什么变成的?学生思考后回答:是由瓶内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而成的。再问:水蒸气在什么条件下可以液化?答:压缩体积或者降低温度。问:在此实验中是通过压缩体积的方法使水蒸气液化的吗?学生经过分析后回答:不是通过压缩体积的方法使水蒸气液化的(因为是瓶中气体向外膨胀,对瓶盖做功了。只有一种情况,那就是:温度降低了。引导学生讨论并分析:导致温度降低的是什么物理过程?学生讨论后形成的答案是:物体对外做功(瓶中气体对外做功。所以,结论就是:物体对外做功,物体内能减少。
通过以上实验及引导学生的分析,使学生一步步的认识到:物体对外做功,物体内能增加,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减少。而且这一认识过程的实验,是通过学生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平平常常的物品(纯净水瓶、铁丝等),通过教师一步步的引导,逐渐积累素材,通过学生一步步的分析,逐渐加深认识,来实现的。这一认识过程,有观察、有体验、有思考、有感悟,无疑很接地气,不搞“高、大、上”,拉近了学习、实验与初中生的距离,没有丝毫的陌生感,学生容易接受、理解。同时,也很好地贯彻了课程标准的思想,对于学生物理观念、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12:
[2]彭前程,杜敏.义务教育教科书九年级物理(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