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 做好学生领路人
2016年7月1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建党95周年大会上指出: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的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 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面向未来,面对挑战,一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共产党人的初心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那我们教师的初心和使命又是什么呢?那就是教书育人。教书育人,以德为首。师德的好坏影响学生的发展。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生活态度都必然会影响到学生。一个教师的师德决定着教师在教育工作中的思想教育、政治方向和教师在教书育人中所起作用的大小。因此,教师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这就要求教师务必充分认识到立德树人的重要性、时代性、思想性和高尚性。
不忘初心,就是要求教师牢记平常之心。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拥有一颗平常心,这是一份平淡且持久的幸福。平常心是教师安身立命之本。教师,教者师也。教者,教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师者,传其道解其惑者也。教师在工作中就应该兢兢业业,努力工作,将自己的知识才能贡献给教育事业,贡献给孩子们。教师为了做到这一切,首先要有一颗平常心,一颗常怀他人之心,教师是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教师的平常心并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形成的,它需要长时间的锻炼,也需要自己有意识的去磨练它,遇事不争,多想一想,三思而后行。俗话说:“该是你的不必去争也是你的,不该是你的去争也不是你的。”
不忘初心,就是要求教师牢记敬畏之心。有人说:“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因此,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我们对这份事业要有敬畏之心。正确认识自己的使命,我们工作的对象是幼小的生命体,我们举手投足都会影响到学生的成长。因此如何上好一节课?如何让学生在课堂有更大的成长和进步?如何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都是教师应该终身研究的课题。教育无小事,事事需经心,需要我们一线教师对教育要时时怀有敬畏之心。
不忘初心,就是要求教师牢记公正之心。有教无类方为仁师。陶行知先生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是公正无私、善良正直等美好品德的化身,教师能否在教育活动中遵守公正平等这一基本道德要求,直接关系到其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地位与声誉。如果学生相信自己的老师是不公正的,他们会失去上进心,其学业成绩就会下滑,而且可能出现更多的纪律问题;如果他们原本尊重的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对待自己不能一视同仁,这必将在他们心灵上留下阴影,挫伤他们的情感,进而对公正、平等这些美好东西在生活中是否真实存在产生怀疑,对社会的不信任和反感,影响他们对善行、美德的追求。
不忘初心,就是要求教师牢记阳光之心。心若阳光, 处处都是晴天;心若向善,身边全是好人。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播撒阳光的种子,在孩子们的心里,老师不仅仅是老师,还是榜样,是楷模,所以我们的个性决定孩子们的个性。有人说怎样的老师教出怎样的学生,细细品味这句话,其实是有它的道理所在。试想一个整天唉声叹气,多愁善感的老师会给孩子们带来什么影响。换言之,当孩子们高高兴兴地走进学校的时候,迎接他们的是老师灿烂的笑容,温和的语言,孩子们的心情也会随之轻松和欢快起来。
不忘初心,就是要求教师牢记廉洁之心。作为教师要做到“率先垂范,廉洁从教”、“学为人师,行为示范”。廉洁从教是作风建设新常态下对教育工作者的底线要求。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应该用一种奉献精神去支撑两袖清风,一身粉屑的忙碌,去抵御花花世界,五光十色的诱惑,努力恪守廉洁而甘于奉献的师德情操。因为,爱岗,是我们的职责;敬业,是我们的本分;奉献,是我们崇高的追求!
教育是成人之美的事业,教师是一份良心职业,师者只有始终牢记“五种心”,岗位尽职,课堂提质,做好“领路人”,必然一路繁花相送、桃李天下。
程花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