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阅读开阔学生的视野
经开区小语工作室发起了2019-07-26
0
回复
32
浏览

        大凡语文素养较高的人,都是得益于大量的课外阅读。《语文课程标准》规定了小学生课外阅读量,并提出阅读速度的要求。这是对语文教育改革的一次突破,对小学语文教学有着较好的指导作用。有效的课外阅读对帮助学生巩固课内知识,提高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等语文素养都有着重要作用。因此,语文教学必须切实抓好课外阅读的组织与指导。那么,在小学阶段如何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呢?

  一、营造良好氛围,激发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是需求的动力,只有培养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学生才会将老师的“要我读”转化为自主寻求的“我要读”。

      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首先来源于课堂。因此,教师要扎实有效地利用课堂教学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要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使学生受到情感的陶冶。教师首先要在教学中利用一切适当的机会营造良好氛围,激发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

      班级读书会是小学生在学习伙伴间形成课外阅读的氛围重要形式。此外,开展读书笔记评展、精彩诗篇朗诵会,以及利用影视作品开展影视主题活动都是营造阅读氛围的好办法,都可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促使学生把课外阅读当成一种自发性、有渴求欲的自我行为。

      二、引导小学生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小学毕业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根据调查,绝大多数小学生课外阅读量达不到这个数字,一方面是不知道阅读什么书,另一方面是读书方法不当,耽误时间。因此,老师要挖掘书源,让学生有书读,然后根据不同阶段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向他们推荐读物。

  三、指导小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小学生课外阅读个体性强,随意性大,受控因素小。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阅读方法,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1.加强课内外沟通,拓宽阅读渠道。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指导阅读方法,拓宽阅读渠道。在教学实践中,要经常以课本为出发点,有计划地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2.根据不同文体,进行分类指导。各种课外读物的阅读方法是不同的,应根据不同的文体,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

        指导精读。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在课堂上教师就已经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谈感受。对于课外阅读,教师可鼓励学生将课上所学得方法加以运用,养成认真有效阅读的好习惯。例如,童话、寓言故事重在明事理,可用精读法;

        指导浏览。在现代社会当中,对信息的筛选能力和筛选速度尤其重要。如果每篇文章都字斟句酌,则很难适应时代的要求,跟上时代的步伐,到小学毕业也远远达不到145万字的阅读量。作为教师的我们应指导学生根据自身所需选择读物进行浏览,当然在浏览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对内容的理解,这样学生们就能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比如,故事性的文章重在提炼故事梗概,可用浏览的方法

  3.重视技能训练,培养阅读方法

  我们重视加强阅读步骤与方法的指导,指导学生阅读一篇文章分三步进行:第一步粗读,要求能了解主要内容,并能简要复述。第二步细读,理解主要内容,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表达方法。第三步熟读,要求写读书笔记。

  四、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是阅读教学的任务之一。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使小学生乐意阅读、有效阅读、享受阅读。在指导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我注意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小学生的阅读习惯。

        1.每天读书的习惯。开始训练时可以把课外阅读当作回家作业布置,如每天做完作业后至少看半小时的书,请家长督促或要求学生把书名、书的内容、阅读时间作简单记录,教师检查或抽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久而久之,读书便会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

        2.认真读书的习惯。读书时要聚精会神地读,善于抵制外界的干扰,如同学的谈笑、父母房间的电视声等。要全身心地读书,克服心不在焉的不良习惯。做到边读边思:这本书(文章)主要内容是什么?哪些地方特别精彩?为什么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我从中收获到了什么?

        3.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在指导阅读上要求学生圈、点、画、找、记。圈出不懂的地方,点出关键词句,画出好词佳句,找出优美的片段进行熟读、背诵,养成“摘记”的习惯。使学生在阅读中感受故事的情节,丰富自己的词汇,培养良好的语感能力,提高阅读的综合效益。

        总之,课外阅读对小学生意义非凡,正确指导小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让学生好读书,读好书,成就学生的精彩人生。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