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留守儿童进行感恩教育,目的是让他们从小对社会、对父母、对亲朋好友,永存感恩之情,从小懂得感恩报恩,帮助他们树立责任意识、自立意识,同时克服奢侈、攀比、享乐等毛病。在感恩中,感悟为人处世的基本道理,具备文明生活的基本素养,学会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基本关系,养成健康心态,塑造健全人格。
一、识恩知恩
(1)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
道德认知是对外部规则的建构,感恩意识前提是要让学生了解“恩”,体会“恩”,要让学生认识到他们所获得的一切并非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课堂教学正是实施感恩教育工作最经常、最基本的途径。课堂教学中“传道”与“授业”是结合在一起的。我们现行的教材中蕴含着相当多的直接或间接的感恩思想因素,教师可以通过充分利用这些教材,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挖掘教材里蕴涵的感恩思想,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把感恩教育融入到教材中去;通过情境再现、故事讲述、查阅资料、唤醒记忆、换位思考等途径,点拨学生知恩,引导学生去捕捉日常生活中受到的恩惠。
(2)开展校园教育活动。
积土成堆,德始足下。古人云:不积圭步无以至千里。感恩美德的形成,不能一蹴而就,必须通过系列化教育活动。逐步深化学生的感恩意识。孝心是感恩教育的先导。对留守儿童感恩教育应该围绕孝敬父母、敬重长辈、自立自强展开主题系列活动。如:召开感恩教育主题班会、举办感恩教育文艺演出,结合中秋节、父亲节、母亲节开展主题演讲活动等,使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性情得到陶冶,心灵受到撞击,确立孝敬父母、敬重长辈、自强自立的思想,学会感激他人,感激社会。通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活动能力,而且更有利于让他们在各种活动中受到熏陶、感染,从而实现情感共鸣,达到教育目的。
(3)强化家校互动教育。
教师通过密切和家长、代理监护人的联系及与他们共同协商,使他们融入到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家校互动,对留守儿童实行感恩教育,不仅可行,而且具有非常好的效果。家长们一般都会非常配合学校的活动,并会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观点和措施。
曾经有这样一个学生,父母在外打工,起早摸黑,他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在农村。由于是几代单传,爷爷奶奶对他是百般溺爱,加上又缺少父母管教,使他成了一个贪玩、任性、懒惰、厌学的孩子。后来,学校开展了“算算父母、长辈对自己养育之恩流水帐”、“回顾成长过程中父母、长辈对自己关怀的美好一刻”的活动。这样,不仅让他体会祖辈们的辛苦,父母挣钱的不易,同时也增多了与祖辈父母的交流,家庭关系更加融洽了,学生也变得懂事多了,更懂得尊重他人了。
可见,通过家庭和学校的共同努力,学生在道德行为上会有很大改善——勤学守纪、懂事自立成为风气,厌学旷课、自私依赖明显减少。
二、感恩报恩
实施感恩教育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感恩的道德意识,让学生知恩于心,感恩于行,能用实际行动来报答父母,回报师长,报效祖国,回馈社会。要知恩图报,又要施恩不图报。王阳明曾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教师要积极引导、教育留守儿童将感恩意识化为行动,从小事做起,将感恩之行落实在日常行为之中。譬如为你的父母、代理监护人做一件事,可以亲自做一些感恩卡片,学会唱一些感恩的歌曲,在特定的时间献给他们,或是在特定日子为他们做一些令其感动的小事情--“为父母洗一次脚”、“为长辈做一次家务”等等,使学生懂得感恩是做人之本,是快乐生活之源,使感恩之行成为自然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