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句成段也风流——《邓稼先》文本研读之独句成段 宋书趁
songshuchen发起了2019-07-24
3
回复
25
浏览

细读《邓稼先》,我们会发现有几个章节的部分段落分节很有意思,如:

第一部分: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

德国强占山东胶州湾,“租借”99年。 
  俄国强占辽宁旅顺大连,“租借”25年。 
  法国强占广东广州湾,“租借”99年。 
  英国强占山东威海卫与香港新界,前者“租借”25年,后者“租借”99年。 
  那是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时代,是有亡国灭种的危险的时代。 
  今天,一个世纪以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 
  对这一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

第二部分:“两弹”元勋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1967年6月17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

第三部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

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我们发现:

1.以上节选文字每一个自然段均是由一个单独的句子构成:

第一部分节选章节突出百年来列强对我民族的侵略罪行,表达了作者对列强的愤怒和对祖国屈辱历史的痛惜,强调了特殊历史背景下邓稼先的贡献对中国的历史性意义。

第二部分节选章节一方面突出这两个日子的不平凡,显示“两弹”成功爆炸的重要意义,突出邓稼先的贡献之大;另一方面高度概括了邓稼先为中国核武器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光辉的一生,赞扬了他坚持不懈、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

第三部分节选章节则突出强调邓稼先的气质品格和作为理想党员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邓稼先的崇敬与赞扬之情。

2.这样的段落结构使文章具有节奏变化之美和简约之美:

上面节选章节有的句式相同构成排比段增强语言气势,有的使文章轻巧灵活富有节奏变化之美,有的用来叙事抒情议论具有简约之美。

3.这样的段落结构在表情达意上都通过简洁明快的语言传达出丰厚的意蕴,且具有强调突出作用。

上面这种段落结构形式我们称之为独句成段。

独句成段,就是以一句一段的形式,通过简洁明快的语言传达出言短意长的意蕴,从而使文章表现出一种简约美的写作形式。

简而言之,独句成段就是以一个句子构成自然段,这在现代文章中是很常见的。大家知道,文章自然段的长短,取决于文章的内容层次和作者的思路条理,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但是,通过对现代文章分段情况的考察,我们发现:不少由一个句子构成的自然段,从内容上看并不是必须独立成段,而是作者有意为之的即为了取得特殊效果而让某些句子单独成段。

   一般情况下,文章独立成段的情况有以下几种可能:

1.突出强调例如:

宗璞《紫藤萝瀑布》的开头和结尾:

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

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

   刘湛秋《雨的四季》的结尾:

    啊,总是美丽而使人爱恋的雨啊!

    朱自清《背影》的开头: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史铁生《秋天的怀念》的中间: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2.作为过渡句承上启下例如:

   泰戈尔《金色花》的中间:

    但是你会猜得出这就是你的孩子的小小影子吗?

   海伦·凯勒《再塑生命的人》的中间:

    水唤醒了我的灵魂,并给与我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

   都德《最后一课》的中间:

    可怜的人!

    3.自然分段例如:

   莫怀戚《散步》的开头:

    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冰心《荷叶·母亲》的开头:

父亲的朋友送给我们两缸莲花,一缸是红的,一缸是白的,都摆在院子里。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中间:

长的草里是不去的,因为相传这园里有一条很大的赤练蛇。

结末的教训是:所以倘有陌生的声音叫你的名字,你万不可答应他。

   鲁迅《阿长与<山海经>》的结尾:

    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4.人物对话例如:

   杨绛《老王》中的几段人物对话:

   “早埋了。
   “呀,他什么时候......
   彭荆风《驿路梨花》中的几段人物对话:

   “主人家是谁?”
   “不晓得。
   “粮食交给谁呢?”
   “挂在屋梁上。
   “老人家,你真会开玩笑。”
   古龙《天涯·明月·刀》中的几段人物对话:

   “天涯远不远?”
   “不远!”
   “人就在天涯,天涯怎麽会远?”
   “明月是什麽颜色?”
   “是蓝的,就像海一样蓝,一样深,一样忧郁。”
   “明月在那?”
   “就在他的心,他的心就是明月。

 

为适应题旨情境的需要而使独句成段,具有积极的修辞作用。这种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个方面 

1.突现强调

现代文章分段书写是为了条理清楚,便于作者表述和读者阅读。从心理学角度看,独句成段之后,字句简短、节奏明快,特别是在视觉上显得突出醒目。因此,不少作家常运用独句成段方式来点明文章题旨、表达观点态度,以充分引起读者注意,收到突现强调的修辞效果。

例如:

都德《最后一课》:

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

单句成段,就是为了强调这堂课的作用点题,突出小弗郎士的后悔遗憾珍惜等复杂的情感。

宗璞《紫藤萝瀑布》开篇

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

独句成段开篇设疑,吸引读者同时也暗示紫藤萝的美丽深深地吸引了作者内容上:突出“我”的定点赏花结构上:与结尾相呼应阅读心理上:设置悬念.紧紧抓住读者,引导读者进而探究”我“停住脚步的原因

茅盾的《白杨礼赞》:

白杨树实在不是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

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

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

篇首即独句成段,鲜明地唱出了对白杨树的赞歌。接着,作者一唱三叹,以独句成段反复赞颂普通而不平凡的白杨树,让读者强烈地感受到文章以白杨树象征北方农民、歌颂力求上进的民族精神的主旨。

2.调整节奏

自然段具有构成文章节奏的功能。一般来说,长段节奏比较舒缓,短段节奏比较急促,而独句成段更是简捷、明快、有力。通过独句成段可以调整文章的节奏,以适应题旨情境的需要。

首先,运用独句成段的节奏特点来抒发激情。

朱自清的《春》: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的脚步近了: ……

春天象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象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象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它领着我们上前去。

四个句子独立成段,构成欢快热烈的节奏,写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抒发了对美好春天的向往和赞美。

其次,由于独句成段的节奏特点,不少作者还常常以之渲染紧张急迫的气氛,收到特殊的表达效果。

如杨利伟的《太空一日》:

火箭起飞了。

我全身用力,肌肉紧张,整个人收缩得像一块铁。

......

“逃逸塔分离。”

“助推器分离。”......

短促急迫的语句,独句成段的格式,突出渲染了紧迫气氛,生动形象地写出“我”紧张的状态读之令人不禁为之牵挂。这里,如果将同样的话合为一个自然段来写,其效果将逊色得多。

3.显示文脉 

文脉就是文章组织材料、表达思想的线索条理。为了让读者把握文章线索、了解各个层次的内在联系,更好地理解文章,不少作家善于借助独句成段方式来显示文脉。

常见有以下几种情况:

1彩线串珠

如茅盾的《白杨礼赞》,全文以白杨树的“不平凡”为贯穿始终的主线,犹如“彩线串珠”,使若干文字近似的句子多次独句成段,读来条理清晰、文路贯通既抒发了作者的情感,又显示了文章的线索,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又如刘成章的《安塞腰鼓》,文中“好一个安塞腰鼓!”反复出现,既照应题目,又是文章的线索,语气铿锵,突出作者对安塞腰鼓和后生们强烈的赞美之情,激起读者的共鸣。

2前后照应

例如朱自清的《绿》,开头是独句成段:

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结尾也是独句成段,而且文字完全相同。

又如郑振铎的《猫》,结尾是独句成段:

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与开头“我家养了好几次的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和行文中“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相照应。

这样前后呼应,不仅使文章有头有尾、清楚利落、线索明晰,而且加深了读者的印象,引起读者的感情共鸣。

3过渡标志

文章在思想内容、结构层次有较大变化时,常常出现过渡性的自然段,其中不少是独句成段。

   有的表示开头与正文之间的过渡,如刘慈欣《带上她的眼睛》:我问她想去哪里。”有的是由叙述一事过渡到另一事,如李森祥《台阶》:“接着开始造台阶。”又如海伦·凯勒《再塑生命的人》:“水唤醒了我的灵魂,并给与我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有的是描写空间的转换,如鲁迅《藤野先生》:“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有的则是由倒叙转入顺叙,如王石《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中“一九六零年二月三日,农历正月初七。”“现在,整整是下午四点钟

作者之所以将它们独句成段,意在显示文章脉络的转换承接,以便读者更好理解。这就好比作者为读者设置的“导游路标”,循此而往,曲径通幽。

    4.描写环境氛围

有的文章在进行环境描写时独句成段,以介绍时地背景,构成类似电影“分镜头”效果的

例如彭荆风的《驿路梨花》:

“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

又如都德的《最后一课》:

“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5.记录人物对话以节省叙述语言

“老师,小草是怎么钻出来的?”

“是你们的小脚踩出来的呀,你们不停地跑呀跑呀,踩破了大地妈妈的衣服,小草就偷偷钻出来了。”

“花儿为什么是红色的呢?”

“是让春风抚的。”

“你的嘴唇怎么像花瓣,也是红红的?”

“嗯,那是让你们吻的呗!”

笑声在明媚的春光里回荡着,回荡着……

     6.使文章具有简约美。

好的独句段往往比冗长的段落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为了强调某种情感或主题,作者把经典语句从中抽取出来,放在醒目的首尾处,使之遥相呼应首尾圆合、开合简洁。独句成段的简约美一般可从以下方面赏析:简约的叙事简约的描写简约的抒情简约的议论。

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

鲁迅先生和周建人先生,还有别的一二位朋友在后边。
  看完了电影出来,又只叫到一部汽车,鲁迅先生又一定不肯坐,让周建人先生的全家坐着先走了。
......
  海婴不安地来回地乱跑,鲁迅先生还招呼他和自己并排坐下。
  鲁迅先生坐在那和一个乡下的安静老人一样。
   本文很多句段萧红都采用了独句成段的写作手法,以简约生动的叙事描写了先生的生活琐事,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更真实、更富有人情味、更可亲可敬的鲁迅形象。笔法疏散,又浑然天成。

都德最后一课高潮结尾“宣布下课”一部分: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们走吧。”

    上面几段独句成段,描写简约生动,组成了一系列特写镜头,表现了韩麦尔先生爱祖国恨敌人的悲愤情感和不屈意志,具有强大的表现力。

冯骥才的《珍珠鸟》

开篇:“真好朋友送我一只珍珠鸟简约叙事,言简意赅地铺垫了作者对鸟的深情厚谊,也为后来的“信任”埋下伏笔;结尾:“信任往往创造美好的境界简约议论,快速为文章挽了个结爽快地回答为什么“真好”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如鲁迅的《狂人日记》:

吃人的是我哥哥!

我是吃人的人的兄弟!

我自己被人吃了,可仍然是吃人的人的兄弟! 

作者为了把封建礼教利用伦理关系吃人这一血的事实突出呈现在读者眼前,特意将三个感叹句独立成段,简约抒情,体现了鲁迅“揭出病苦,引起疗救注意”的创作意图使之触目惊心,发人深省。

所有回复
  • 马坊一中赵俊喜 2019-07-27

    独句之段,文章中的神来之笔。言简而意丰,妙用之更能增加文字之魅力,突出作者之情感。

    还有-5条回复,点击查看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登录注册
  • 马坊一中张中亚 2019-08-05

    看了郑校长的文章,我自觉得汗颜,我们通常说备好课要统观整篇文章在单元中的地位,在整本书的地位。可是我看了这篇文章才知道,语文教学还有一种更高层次的统观意识:几册课本之间的统观,就一个知识点可以在几册课本中任意穿梭,任意摘取,信手拈来,而讨论的内容指向却是唯一。这不但要求对一单元课本有深入研究,对一册课本有自己独特的理解,还能在几册课本中就一个知识点条分缕析,归纳统一。我真是大开眼界,也更知道自己任重道远。

    还有-5条回复,点击查看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登录注册
  • 刘艳芳 2019-08-07

    郑老师引领我们一览独句成段的重要作用,在教学写作中我们也应尝试着用哦。

    还有-5条回复,点击查看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登录注册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