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开发之我见 ——鄢陵县2018年中小学管理暨优秀班主任高级研修班培训心得 宋书趁
songshuchen发起了2019-07-24
0
回复
10
浏览

“校本”这个词儿是从国外传过来的,英文名为“school-based”。从英文字面来理解,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郑金洲在《走向校本》中这样解释:“所谓校本,一是为了学校,二是在学校中,三是基于学校。为了学校,是指要以改进学校实践、解决学校所面临的问题为指向;在学校中,是指要树立这样一种观念,即学校自身的问题,要由学校中的人来解决,要经过学校校长、教师的共同探讨、分析来解决;基于学校,是指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诸种方案要在学校中加以有效实施。”

最初我读到郑教授的这番话时,还有些懵懂。苏州培训期间,上海孙占林校长在做《品牌建设视角下的学校文化管理》讲座时,一语点醒梦中人:“校本课程是实现特色发展的重要载体。什么是校本课程?即把国家教材拿来进行校本化实施、自主开发的课程。换而言之,就是把国家的教材拿来,我们怎么教?”

听了孙校长的话,我想起了我们的新课改。在新课改要求下,现在,全国几乎80%以上学校都开设有自己的校本课程,主要采取内部印刷物的形式走上课堂,虽然从一定程度上增强了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但是许多学校的课程特色建设形式主义盛行,学校特色也成为当地政府宣传的焦点和教育系统内获得荣誉或资源的砝码。很多学校自我标榜、自行其是,存在“为校本而校本”、“为课程而课程”的现象,胡乱找人编了、印了,却远远没有真正的展现出“校本”的味道。

孙占林校长认为:“校本课程应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适切学校内外部环境和条件,适切学生的需求。包括: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自主开发的课程,校本课程应发挥‘杠杆作用’,撬动学校的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从而推动学校整体的特色发展。”

我深以为然。作为教育不太发达的城县农村学校,更无须“为校本而校本”、“为课程而课程”,我们首先更需要做的是结合校情学情将国家课程校本化。

国家课程即共性化课程,是专门为培养未来公民而设计的体现国家意志必须选择的课程,其价值在于:培养学生达到共同的素质;校本课程即个性化课程,就是给学生自主的机会,选择最适合自己发展的课程,其价值在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其独特的素质。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可以说,影响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一切元素皆是课程,而学生就是课堂教学、课程改革的最大资源。

那么,怎样将国家课程校本化?

首先,得认清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

1. 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1)是“以人为本”或“以生为本”这一教育观念体现.

(2)给学生留下发展空间。扬学生所长。

(3)校本课程为学生而存在。

2.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1)促进教师知识结构的完善。

(2)促进教学和科研能力的提高。

3. 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

(1)学校特色的形成必有自己明确的办学目标或自己的教育哲

学(自己的教育世界观)。

(2)校本课程开发能促进学校办学目标的明确。

(3)学校获得了自主发展时空。

其次,前提是先做好课堂教学改革:

它是探索“最简单地教、最简单地学”的路径。只有通过改变课堂结构和重塑教学流程,才能充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愉悦的情感体验中完成学习任务;只有通过改变课堂结构和重塑教学流程,才能有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让老师通过教材整合、变式训练、分层教学、编制习题等,在有限时间内求得最大教学效益。

这是对国家课程最基础也是最坚实的校本化。

然后,在此基础上做好更进一步的校本课程设计和架构:

学校负责规划、指导、评价,教负责具体开发;这一切的前提则需要学生的实践体验生成。

课程是因为学生而存在的,也就是说,课程是不是该存在,该怎样规划与设计,都必须看看孩子们是不是喜欢,都必须看看是不是适合孩子们。校本课程是以学生需要为主要指向的,是以教师自主为操作手段的,是以学校特色发展为个性平台的。它并非一般的兴趣课、活动课、点缀课等,而是实实在在立足学校的、学生的、教师的课程。

举两个典型的例子:

北京十一学校:4174名学生,4174张课程表——发现每一位学生的不同,唤醒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启动每一位学生的内动力,让每一位学生成为自我发展的承担者。只有解放了学生,让他们拥有相信自己的力量,他们才能去实现心中的梦想。

北京市海淀区玉泉小学《十大好玩课程》:1.读书节——浓浓书香擂台赛;2.体育节——冲击校园“奥林匹克”;3.艺术节——秀出你的风采;4.远足节——不到长城非好汉;5.感恩节——一次感恩之旅;6.科技节——校园“吉尼斯”;7.电影节——留下自己的泪水;8.英语节——英语嘉年华;9.白雪节——走进童话世界;10.欢乐新年节——迎候新年钟声的响起。

全中国只有一个“十一学校”,她成功的条件和经验也许不可复制,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是否也能结合本校实际,读出其它的意味儿呢?

比如:

树立一种思想。即“全课程”思想,用课程意识重新审视与学生成长相关的一切资源,把一切有利于学生成长的资源都当作课程资源来开发和使用,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成长。

找准一种途径。体现校本特色的必修课、选修课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都属于校本课程;体现校本特色的必修课、选修课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开发,就是校本课程的开发;校本课程开发的重点主要就是选修课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契合一个标准。校本课程开发就是争取学校自主发展的时空,但是这种“自主”不是漫无边际,为所欲为,必须一切从《课程标准》出发。国家《课程标准》为学校提供了一个改造课程的空间,它仅仅提供了一个大概的目标,要真正落实和实现,需要分解和细化一个个具体的小目标。

所以,国家课程校本化改造,是一个必然选择。在这个改造的过程中,正是教师实现专业化成长的时机和舞台,也是教师“会教书”的锻造过程。

这个过程必然困难重重、迷惑重重,因学校、因教师、因学生的课程创生将是艰难的,但又是充满挑战的,富有激情的。我们已经为课程创生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走过重重困境,必定是豁然开朗。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