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在教材运用的过程中,我常常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可是正因为如此,我常常会陷入到教学设计的困境,不能自拔。
在余老师的指引下,我尝试着对教材进行研读,从最基本的字音到字词;从成语到四字短语;从文章的线索到文章的内容;从写作手法到情感的表达;从有表现力的语句到主旨的彰显……在于老师教材研读的模式下,不断的去挖掘教材中可以运用的素材,觉得自己也能不断的把书读厚呢?!
我总想把自己所梳理出来的知识在课堂上尽可能的展现出来,常常自己的课堂构思结果就成了超负荷的车辆,又觉得教学思路混乱不堪,苦不堪言。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取舍,就显得尤为重要。
余老师今天变幻万千的新的教学设想,在我心头闪起了一道亮光。
我们把教材研读后提炼出来的那些点点面面的知识,不正如超市里琳琅满目的商品吗?我们每次到超市购物那一次是样样都要!我们今天去超市到底想要什么,其实我们在没去超市之前就已经心中有数了。对于教材的运用,不应该也是如此吗?
有“舍”才有“得”。在取舍之间,完成知识的积累、能力的训练、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这才能真正的把精心研读出来的教学素材发挥作用,教材研读才有意义。如果一味的只只想“得”,在课堂上尽可能的呈现从教材中研读出来的素材,我敢肯定,课堂会成为素材的堆叠,杂乱不堪,缺少条理,更不会有学生实践活动的空间,失去了的教材研读的意义,课堂也会因此被教材研读所绑架!
因此我觉得在设计学生实践活动的时候,一定要让自己从教材研读中走出来,对教材研读所得素材进行有目的的取舍,让教材更好地为教学实践活动服务。
有“舍”才会有“得”,要学会在“舍”中求“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