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语文新主张》这本书中,余映潮老师说语文的教学本质上是语言的教学,是语言的学用、品味、赏析的教学。教师的语言欣赏的功夫是一定要训练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写。写是一个硬功夫,真功夫,安静的功夫。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赏读课文的水平
在这里余映潮老师举了三种品读语言的方法。
第一、用课文“评点”的方式来品析语文的语言。
举例来说《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可做了一个简明的评点。首先做了一个总的评点。岑参的诗,七言古诗,咏雪诗,送别诗,边塞诗,军营诗。从诗体到内容都一边串提起来做了归类。诗人写了内景和外景,雪景和人情,情景交融。运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点和面相结合等写作手法。比如赏析这一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是一个特写镜头,描绘一幅壮阔迷人的北方雪景图。比喻生动,画面奇丽。一个“忽”字,一个“一夜”,生动地写出了诗人的惊讶和赞叹。“千树万树”足以见到雪景的状阔。“梨花”不仅写出了皎洁月目的白色,而且传神的表现出了雪花一簇簇的形态,这就是从练字和修辞的角度来品味语言的。这和平时大多数老师的做法是一样的。这不是一种板块式教学,而是一种逐字逐句,整体讲解的方法,也是余老师所说的评点方式。
第二、就是运用学术资料积句的方式来品读。
欣赏课文的语言,余映潮老师以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长沙》为例,在讲解“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这一句时。这样解读: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了诗人火热的革命情怀。红色象征着革命,象征着烈火,万山红遍正是作者“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现,是对革命,对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的憧憬。对这一句的赏析是结合了当时写作背景。与作者特殊的身份相结合,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其老师说的这个学术资料就是我们平常用的,也就是介绍写作背景,介绍读者,介绍作者的生活经历。从这我们也应该学到我们要把写作背景揉进诗文一起来分析诗文,这样更能欣赏体会作者的情感。
第三、对课文语言表达的特异之处进行专门的赏析。 在这里以《岳阳楼记》的语言表达方式来举例来体味,来体验语言表达的对称之美。这个可以做个板块儿教学来赏析语言特色之美。这篇课文,最主要的语言特色是对举,就是指相对举出相对列出而言的。比如来说。第一个特点是自对。如“迁客骚人”“虎啸猿啼”“去国怀乡”“春和景明”。“岸芷汀兰”“心旷神怡”,这些词语都是有并列的两个部分组成。看起来不仅实行美观,读起来也音韵和谐。这就是对举的作用。使语言意思集中,含义深广,表现出精致简洁,描摹生动,反复强化的美感。第二点就是对偶和对仗, 有十几处。如“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这些句子对仗工整,笔力强健,音韵铿锵。表现出了景物的特征,同时又融入了作者的情感。用于抒情议论。境界更高。
第三、就是对称对比。
文中的两个重要的段落,就是两段写景的句子。一阴一晴。这两个写景的段落中用了对称句,对偶句。它们又形成了排比句。对称句和对比的特点表现出格外的鲜明。形成景物的一明一暗一阴一晴,在感情上形成一悲一喜的对比。这两段都可以互相成为映衬。他们好像一副长长的对联,既有对称又有对比,情感就如江水一泻千里,给人一种气势雄壮之感,读起来动人心魄
在《岳阳楼记》里,我觉得在设计课件时可以用老师的板块式教学。可以提炼出一个主问题,来赏析这篇课文的语言特色,来提高学生认读能力,分析能力,让学生学会欣赏语言的精炼之美。
当然还有很多语言特色的文章,需要我们不断学习,语文这门学科,里面囊括太多的东西,需要我们用心探讨,用心体会,在安静中能够品味出语言之美,也是一种收获。